违法行为是指违反现行法律规定,给社会造成某种危害的、有过错的行为。根据违法行为的情节严重程度,可以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即犯罪行为)。根据违反的法律类型,违法行为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和违宪行为。
广义的违法是指一切违反现行法律规定的行为,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狭义的违法则是指严重地违反法律,但未构成犯罪的行为。本文从广义上对违法进行论述。
违法与犯罪有着紧密的联系,犯罪一定是违法的,但违法未必构成犯罪。两者的区别在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更为严重,大多数犯罪行为要负刑事责任,而违法行为则承担行政责任或民事责任。
首先,违法行为与违反道德的行为不同。许多违法行为既是犯罪行为,也是违反道德的行为。但并非所有违法行为都违反道德。同样,有些违反道德的行为并不构成违法行为。
其次,违法行为与法律上无效的行为不同。违法行为不能产生行为人所希望的法律上肯定的有效结果。然而,法律上无效的行为并不都是违法行为。有些法律上无效的行为虽然没有法律效力,但并不构成违法。
广义的合法行为是指不违反法律规定的一切行为。它是法律宽容的、不加追究的行为。根据法治原则,只要不是违法行为,就是合法行为。广义的合法行为包括狭义的合法行为和非法律行为(中性行为)。划分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民主、自由,防止专制,防止政府滥用权力。对于政府权力而言,法治原则就意味着“凡法律没有允许即为禁止”。
狭义的合法行为是指主体在自己意志支配下实施的,符合法律规范的,对社会有益或至少无害,并受法律保护的行为。狭义的合法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上述特征使狭义的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相区别。
刑事诉讼中的人身检查相关规定。根据《刑事诉讼法》,为了查明案件事实,可以对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进行人身检查,但需依法进行,保护公民权利。强制检查适用于犯罪嫌疑人拒绝时,且对妇女的身体检查有特别规定。人身检查可观察特征、伤害和生理状态,对认定犯罪事实、查
反贪局的法律地位及行政监督。反贪局是设立在检察院内的机构,属于司法监督范畴。行政监督方法包括检查、审查、调查等,其作用在于提供实践依据、预防和纠正违法行为以及保证执行法律。通过行政监督,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销售未遂的行政处罚程序及原则。对于销售未遂的轻微违法行为可不予处罚,构成违法行为则采取相应措施。行政处罚程序包括调查取证、告知权利、听取陈述等步骤。执行行政处罚时应遵守当事人自觉履行、不停止执行等原则,可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处罚决定得到履行。
刑事案件的侦查和审理程序。侦查阶段可长达八个月。审查起诉阶段一般为一个月,可延长半个月。检察院审查后如需补充侦查,应在一个月内完成。法院审理采用二审终审制,一审时限一般为一个月至一个半月。复杂案件审限可能长达两年。刑期执行中,根据刑期长短决定服刑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