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六条规定,犯伪造证据罪的,将受到刑事处罚。具体而言,犯罪人如果情节较轻,将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而情节严重的犯罪人则将面临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刑罚。对于从事司法工作的人员而言,如果犯有伪造证据罪,将会受到更严厉的惩罚。
伪造证据的范围包括伪造刑事证据和伪造民事证据,无论是对被告人不利的证据还是对被告人有利的证据都属于伪造证据的范畴。
例如,犯罪人为了逃避罪责或者诬陷他人而故意制造虚假的书证、物证,伪造犯罪现场;或者为了包庇同伙而提供虚假的陈述;证人或鉴定人为了谋取利益而提供虚假的证言或制作不符合事实的鉴定结论;勘验、检查人员因受到诱惑或威胁而制作不符合事实的勘验、检查笔录;被害人因某种动机而作虚假陈述(例如,被强奸的妇女因为面子问题或压力而否认被强奸的事实)等。伪造证据的行为妨害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应当受到法律的追究。
伪造证据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对象是当事人。如果行为人帮助的是当事人以外的他人毁灭、伪造证据,则不能构成伪造证据罪。当事人包括刑事诉讼的当事人(如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等),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如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第三人等),以及行政诉讼的当事人(如原告、被告等)。
伪造证据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帮助可以是为当事人提供毁灭、伪造证据的工具、消除障碍、出谋划策、提供条件、给予支持等,既可以是实质上的帮助,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支持。毁灭指的是使证据完全消失或部分失去证明力,伪造指的是编造不存在的证据或篡改、歪曲、加工现有证据以违背事实真相。
伪造证据罪是一种情节犯罪,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能构成该罪。情节严重主要是指动机卑劣、多次帮助、帮助重大案件当事人、导致诉讼活动无法进行或中止、造成错案、影响恶劣等。
伪造证据罪的主体可以是年满16周岁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伪造证据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行为人明知对方是案件的当事人,但为了帮助当事人达到目的而决意实施帮助其毁灭、伪造证据的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案件审理期限的规定。其中规定了不同类型案件的审理期限以及可以延长的特殊情况。审理期限不包括鉴定、补充侦查等期间。目的是确保公正、高效处理案件,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如何申请检察院启动刑事抗诉程序。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不服的,可向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请求。检察院在收到请求后五日内应作出决定并答复。同时,上诉和抗诉的期限分别为十日和五日,从接到判决书或裁定书的第二日算起。
刑事案件二审的审理期限及相关规定。法院应在两个月内审结上诉、抗诉案件,但特定情况可延长。地方各级检察院只有在一审判决、裁定有错误时才可抗诉。第二审法院在审理被告上诉的案件时不得加重刑罚,但检察院抗诉或自诉人上诉的案件不受此限。同时,上诉不加刑原则在二
辩护人在刑事诉讼中的法律地位。辩护人是专门维护被告人合法权益的,其职责范围明确,只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而非全部权益。辩护人与公诉人、审判人员的职能不同,其诉讼地位平等,都是依法履行职责。同时,辩护人与审判人员之间存在协助与配合关系。辩护人在刑事诉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