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中止和中断

时间:2024-01-12 浏览:1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23276
如果双方当事人发生民事纠纷的话,是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提起民事诉讼,是需要注意相关的诉讼时效的,诉讼时效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会中止、中断。那么,诉讼中止和中断是怎样的呢?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详细为您介绍具体内容。

诉讼时效中止与中断的概述

诉讼时效中止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由于法定事由导致当事人无法行使请求权利,诉讼时效的计算会暂时停止。

诉讼时效中断是指权利人未行使权利的事实,导致已经过去的时效期间失效,需要重新计算时效期间。

诉讼时效中止与中断的异同

相同之处

诉讼时效中止和中断都是因为特定的法定事由在诉讼时效期满之前阻碍了诉讼时效的完成。

不同之处

首先,中止和中断的发生原因不同。诉讼时效中断是当事人有意识的行为引起的,包括权利人主张、义务人同意履行、提起诉讼或仲裁。而诉讼时效中止是由当事人无法控制的原因引起的,如不可抗力、法定代理人未确定或失去民事行为能力等。

其次,中止和中断发生的时间不同。诉讼时效中断可以发生多次且没有法律限制,而诉讼时效中止只能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发生,或者在六个月前发生但持续到最后六个月。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中止事由发生在最后六个月内,当中止事由消除后,剩余的时效期间不足六个月,通常认为应该补足六个月。

最后,中止和中断的法律效果不同。诉讼时效中断使已经过去的时效期间失效,从中断发生时起重新计算诉讼时效期间。而中止只是暂停计算时效期间,当中止事由消除后继续计算时效期间。

诉讼时效中断和中止在发生的事由、时间和法律效果上都存在差异,它们是两种独立的时效制度,不应混淆使用。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哪些情况可导致诉讼时效中断

    我国民法总则关于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中断情形包括权利人提起诉讼、要求履行义务等。中断和中止的区别在于发生时间、法定事由和法律后果等方面。中断可发生在任何阶段,法定事由是当事人主观意志可决定的事实;而中止只能在最后6个月发生,事由是当事人无法左右的事实

  • 逾期对房屋产权的执行程序

    我国关于房屋产权执行程序的相关法律规定。当债务人逾期还款时,债权人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其财产。执行程序包括当事人履行生效判决、裁定等法律文书,否则对方可向法院申请执行。申请执行的期限为两年,可因某些原因中止或中断。对于超过诉讼时效的情况,债务人签收催

  • 私人借款欠条有效期限的规定

    私人借款欠条的有效期限及相关规定。对于约定了还款期限的借款,从到期日开始计算三年的诉讼时效,期间若存在中止或中断的情况,诉讼时效会延长。若未约定还款期限,则从欠条出具日开始计算三年的诉讼时效。此外,债权人主张债权会导致诉讼时效中止并重新计算。

  • 执行时效与诉讼时效

    执行时效与诉讼时效的联系与区别,以及执行时效的中止和中断条件。执行时效中止和中断的法律规定与诉讼时效相似。设立两者的主要目的是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它们均可能因为特定的法定事由而中止或中断,如不可抗力或其他情况导致权利人无法主张权利。两者的主要区别

  • 双重除斥期间具体以哪个为准
  • 交通事故调解后起诉有效期是多久?
  • 保证责任的期限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