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死亡待继承人确认:一方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
(二) 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待确定法定代理人:一方当事人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
(三) 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待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
(四) 不可抗拒的事由导致不能参加诉讼: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参加诉讼。
(五) 依赖另一案审理结果待审结:本案必须以另一案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另一案尚未审结。
(六) 其他应当中止诉讼的情形。
中止诉讼的原因消除后,诉讼程序将恢复。此外,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在相关司法解释中规定了以下几种适用诉讼中止的情形:(一) 原告死亡且无继承人或继承人放弃诉讼权利。
(二) 被告死亡且无遗产或无应当承担义务的人。
(三) 离婚案件一方当事人死亡。
(四) 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以及解除收养关系案件的一方当事人死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中关于中止执行的期限问题。中止执行的情形包括申请人延期执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等。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中止执行的期限,中止执行的情形消失后,执行将恢复进行。
刑事案件中止审理的情形。被告人患有严重疾病无法出庭、被告人脱逃、自诉人患病未委托诉讼代理人出庭、因不能抗拒的原因、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经特赦令免除刑罚、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未告诉或撤回告诉以及被告人死亡等情况下,刑事案件可以中止审理。中止审理与
民事案件中止审理后的恢复程序。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条,诉讼可能出现中止的情形。待中止原因消除后,需当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提交书面申请恢复诉讼,法院审查后决定是否恢复并通知其他当事人。恢复诉讼确保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实现,维护了司法公正和社会公平。
诉讼时效的中止,必须发生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包括障碍在最后6个月前发生延续到最后6个月时的情形。诉讼时效的中止,须有法定事由:1)不可抗力。指不可抗力以外的,并非权利人的意志所决定的,足以阻碍权利人行使权利的情况。按照《民法通则》第172条规定,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