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合法的具体行政行为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如果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满足以上条件,法院将判决维持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具体行政行为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法院将判决撤销或部分撤销,并可以要求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如果被告行政机关不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职责,法院将判决被告在一定期限内履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不同级别的人民法院对于第一审行政案件的管辖如下:
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
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以下第一审行政案件:
高级人民法院管辖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管辖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根据法律规定,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该行政案件。如果经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也可以管辖该案件。
对于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应由被告所在地或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对于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应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如果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案件,原告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最先收到起诉状的人民法院管辖。
如果人民法院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自己的管辖范围,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处理。被移送的人民法院不得自行再次移送。
如果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因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应由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提交规定、举证责任及庭审程序。被告可在第一审程序中经法院准许补充证据,但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起诉时需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证据材料。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需提供证据来证明损害事实。庭审是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中最基
中国行政诉讼法及配套规定中的举证责任问题,主要讨论了第三人对原告起诉期限异议的举证责任。文章指出,在行政诉讼中,起诉期限的举证责任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同时,文章还讨论了被告搜集证据的限制问题,认为《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三条的限制主要是针对被告
一份刑事起诉状的格式和内容,涉及被告人、辩护人、公安局等的基本信息以及公诉事实等,经检察院审查起诉认为被告人触犯了刑法,依法提起公诉。主要内容涉及对案件侦查的总结和对被告人行为的法律评价等。
我国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证据交换的时间安排。证据交换时间通常在答辩期届满后、开庭审理前,可由当事人协商、人民法院指定或延期举证。在行政诉讼中,被告需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供证据。证据交换时间的灵活性允许人民法院根据案情和证据数量组织当事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