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政诉讼法及配套规定中的举证责任问题
时间:2025-08-01 浏览: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一、第三人对原告起诉期限异议的举证责任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及配套规定,被告对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承担举证责任,但并未规定被告对所有行政诉讼证据承担举证责任。结合《证据规则》第四条的规定,可以认为我国对证明起诉是否符合行政诉讼起诉期限规定的举证责任采用"谁主张,谁举证"分配原则。即在起诉时,起诉人应提供证据证明其起诉在规定期限内,若被告认为原告起诉超过法定期限,则举证责任转移到被告身上。这一原则是无异议的。然而,关键问题在于:1. 第三人若对原告起诉期限提出异议,是否承担举证责任;2. 被告提供的起诉期限证据是否受《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的制约。
二、第三人对原告起诉期限异议的举证责任
根据《若干解释》第二十四条规定,第三人有权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主张,并对人民法院一审判决不服时,有权提起上诉。根据《证据规则》第七条规定,第三人应在开庭审理前或人民法院制定的交换证据之日提供证据。虽然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第三人负有举证责任,但从相关条文可以推断,在第三人对原告起诉期限提出异议的情况下,应提供相应证据予以证明。首先,从行政诉讼程序性证据搜集的整体分析来看,原告、被告与第三人在能力方面并无差别。其次,若原告与被告站在同一立场,被告明知原告起诉超过法定期限却不提供证据也不答辩,若不赋予第三人相应的举证权利,将不利于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第三,这能够提高诉讼效率,促使第三人积极举证。最后,第三人提供证明行政诉讼程序方面事实的证据符合"初步证明责任"理论和"谁主张,谁举证"原则。
被告搜集证据的限制问题
针对第二个问题,本人认同"行政诉讼中只能依法限制被告不得收集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收集其他证据特别是行政诉讼程序性事实的证据不应受到《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三条限制"的观点。《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三条的设定基于行政机关的"职权调查主义理论",认为被告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前应先进行充分的调查取证,然后根据有效的证据和法律依据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该条的目的是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防止行政机关在事后向原告、证人施加压力,影响证据的客观真实性。因此,《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实质上是限制被告在行政程序中搜集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而不是限制被告搜集推进或阻止行政诉讼程序进行的证据。同时,行政诉讼的原告除了行政程序中的直接相对人外,还包括利害关系人。证明利害关系人起诉超过起诉期限的证据可能产生于行政程序过程中,如送达回证等,也可能产生于行政行为生效以后,如利害关系人在几年后得知行政行为的具体内容等。若不加区分地使用《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对被告提供的有关起诉期限的证据加以限制,将违背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目的。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民事纠纷的官司流程
民事纠纷的官司流程以及其他解决方式。在官司流程方面,文章详细阐述了起诉、提交起诉材料、提交书证、立案审查、预交诉讼费用、开庭审理、判决生效等步骤。另外,还介绍了自力救济和社会救济两种常见的民事纠纷解决方式,包括自决、和解、调解和仲裁等。
-
律师是否可以代受害人举报诈骗?
律师在诈骗案件中的角色。根据法律规定,受害人可以委托律师起草控告书或举报书,但律师不能代替受害人向公安机关报案。同时,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有权自行辩护或委托辩护,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也有义务保障其辩护权利。
-
原告请证人可以给钱吗
原告能否给证人钱财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原告不得给证人钱财。证人出庭需经法院许可,其证言需经过质证查实才能作为定案依据。同时,保障证人的安全十分重要,对于特殊案件的证人还有特殊保护措施。证人因作证而支出的费用可以得到补助。
-
被告的证据是否在法庭上出现?
被告的证据在法庭上的存在情况,双方进行证据交换的必要性及其程序。被告有权查看原告提供的证据,法院也有责任提供复印件。证据交换是为了让双方当事人互相查看和审查对方提交的证据。同时,文章还提及了相关法律规定。
-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中的原告身份
-
被告反诉原告的胜败因素
-
遗产分割前债权人如何主张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