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律环境的不断变化
法律环境的不断变化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审计人员在履行审计职责时,必须遵守法律规定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审计人员因违约或失察行为提供虚假的审计信息,损害了国家、委托人、受托人或其他第三方的利益,那么任何一方都有权根据法律追究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2.审计范围的拓展
审计范围的拓展超出了传统的财务审计,不仅需要评估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程度和运作效率,还需要对企业未来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估。与此相关的信息不确定性较高,审计人员面临的风险也较大,正确做出审计结论的难度增加。
3.审计责任的扩大和期望差距的存在
审计责任的扩大和期望差距的存在增加了审计风险。审计职业界和社会公众对审计责任的理解存在差异,特别是在对检查舞弊责任的认识上。社会公众期望审计人员能够发现被审计单位的所有舞弊和错误,而审计职业界认为只要按照审计准则执行审计业务就履行了职责。
1.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监控不严
会计师事务所未能严格执行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导致内部控制制度混乱,业务承接、人员委派、审计计划编写等方面存在不当行为。这可能导致审计外勤工作、审计取证、审计工作底稿编写等环节出现严重错误和遗漏,进而增加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
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对审计工作的质量有直接影响。审计是一个需要运用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的职业,审计人员的判断能力直接依赖于其经验和能力。然而,审计人员的经验是有限的,即使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也会有误判的时候。
1.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执业环境对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客观、公正原则至关重要。新《会计法》的颁布实施以及其他相关规定的加强,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创造了良好、宽松的社会环境。
2.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
审计人员需要从思想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并在执行业务过程中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控制风险。随着对审计期望值的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增加,因此,审计人员需要转变观念,注重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
3.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会计师事务所应在独立、客观、公正、严谨、廉洁、保密性原则下建立自律性的运行机制,并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建立自己的质量控制制度,包括审计工作程序和质量控制制度的规范,执行“三级复核”制度,加强执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等。
4.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
建立事前评估、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的风险管理系统,对客户和客户管理当局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审计策略和计划,以控制审计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同时,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控制审计风险,包括接受客户的风险控制、选派审计人员的风险控制、审计计划的风险控制、审计证据的风险控制、编制审计报告的风险控制、审计质量检查的风险控制等。
5.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注册会计师应保持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形成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学习和掌握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分析、判断、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此外,审计人员还应慎重考虑出具何种意见的审计报告,避免草率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财产保全面临的法律风险及防范措施。债权人面临的风险包括保全后未在法定期间起诉、保全措施不完备等。为防范风险,债权人应加强对被保全财产的监控,合理确定申请财产保全范围,督促法院确保法定程序手续,采取诉前保全后及时起诉,并针对不同财产采取相应保全措施。
审计过程中关于确认、评价与控制或有负债的相关方针、政策和工作程序。审计师需向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了解相关事项,获取相关文件和凭证,并与银行、法律顾问和律师进行函证。同时,还需复核税务报告、会议记录和审计工作底稿等,以确定会计报表披露的或有负债是否恰当,
逃税罪对财务人员的影响。文章详细阐述了逃税罪的主观要件,包括故意行为、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目的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针对单位犯罪和财务人员的法律处罚规定,如单位犯逃税罪时的双罚制以及多次逃税行为的累计处罚等。文章旨在提醒财务人员注意防范逃税罪风险,确
企业并购中的风险与法律保障问题。风险包括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法律风险、违反法律规定的法律风险、反收购风险以及可能产生的纠纷。防范措施包括严防尽职调查中的陷阱、明确尽职调查中的风险点和充分考虑职工安置问题。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应注意这些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以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