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文书 > 自诉状 > 重婚罪刑事自诉案件要注意什么

重婚罪刑事自诉案件要注意什么

时间:2024-12-23 浏览:1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24926
刑事案件可以分为公诉案件与自诉案件这两种,前者是由人民检察院依法向法院提起公诉,而后者则是由受害者向法院提出自诉。那么办理重婚罪刑事自诉案件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欢迎大家阅读!

重婚罪:公诉案件与自诉案件的界限

一、重婚罪属于公诉案件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重婚罪被认为是自诉案件,即只有被害人本人向法院起诉,检察院不受理。然而,我国《刑事诉讼法》和《刑法》并没有规定重婚罪属于自诉案件。

重婚罪是一种侵犯公民权利的罪行,侵犯的是公民的婚姻家庭权。一般情况下,丈夫重婚时,原配妻子是被害人;妻子重婚时,丈夫是被害人。然而,有时重婚罪是由被害人造成的,被害人支持配偶重婚的情况也存在。例如,夫妻结婚多年,妻子不育,妻子主动帮助丈夫娶个二房,以繁衍子嗣。在这种情况下,妻子不认为自己是被害人,因此是否向法院起诉是不确定的。还有一些夫妻,丈夫另有新欢,要求和妻子离婚。妻子同意离婚的条件是不再结婚。在这种情况下,妻子也不会去法院起诉丈夫。

重婚罪侵犯的客体不仅是犯罪者的合法配偶,也侵犯了社会秩序。即使重婚者的配偶不起诉,国家也应当追究重婚者的责任。对于重婚罪,公安机关有义务主动侦查,检察院也有权力提起公诉,不管被害人是否愿意。

二、被害人可以自诉

根据中国的法律传统,妻子与他人重婚,丈夫可以去法院起诉;丈夫与他人重婚,妻子也可以到法院起诉,这是完全符合法律规定的。

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认为,娶媳妇是需要花钱的。父母攒了半辈子的钱给儿子娶个媳妇,但结婚不久媳妇却跑了,另嫁他人。男方会感觉自己是被害人,因此可以去法院起诉。在文革时期,我曾遇到过一个老贫农,靠女儿一次次出嫁,一次次收取彩礼维持生活。女儿出嫁收一笔彩礼,几个月后就不回娘家了。女儿另嫁一家,再收一笔彩礼。夫家找来,老贫农就说女儿没有回来,反而向对方要人。如此一来,老贫农就靠彩礼维持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历任丈夫当然可以起诉妻子重婚。

三、被害人证据不足时,可以要求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自诉案件要求自诉人出示对方的犯罪证据,但自诉人提供的证据往往不能证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例如,自诉人诉丈夫与他人同居,并生育了子女。然而,同居并不构成犯罪,非婚生子也不构成犯罪,必须有证据证明丈夫与他人重婚才能胜诉。证明丈夫重婚的证据可以是政府与他人领取的结婚证、丈夫在档案中的家庭成员登记表、丈夫与他人举行婚礼的证据,以及丈夫在亲属、邻里、单位领导面前以夫妻名义相称的证据。这些证据对于被害人来说往往难以取得,因此可以向公安局报案,提供线索,并要求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综上所述,重婚罪既属于公诉案件,同时被害人也有权向法院提出告诉,因此重婚罪是属于自诉案件的。对于涉嫌重婚罪的人来说,除了要承担刑事责任外,如果因此导致离婚,还需要对无过错方进行离婚损害赔偿。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故意伤害致人轻伤的自诉适用情况

    故意伤害致人轻伤的自诉适用情况。在受害人拥有证据或公安机关决定追究的情况下,受害人可提起自诉。相关法律参考包括侮辱、诽谤案等八项案件,被害人可直接起诉。对于故意伤害致人轻伤的刑罚判定,根据伤亡后果、伤残等级、手段的残忍程度等影响犯罪构成的犯罪事实来确

  • 刑事自诉案件的提起及审理程序

    刑事自诉案件的提起及审理程序。自诉案件的提起需符合案件范围、有事实和法律依据、符合管辖规定并提交书面起诉状及相关证据。自诉案件的审理程序与公诉案件有所不同,包括开庭审判、共同侵害人处理、被害人参与及被告人反诉等特殊情况的规定,以保障自诉人的合法权益。

  • 刑事自诉案件的特点及程序

    刑事自诉案件的特点及程序。刑事自诉案件是由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特点包括直接起诉、调解和撤诉、反诉权以及上诉和申诉。审理程序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进行,确保被答辩人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 自诉案件中的“私了”及其法律意义

    自诉案件中的“私了”及其法律意义。“私了”指的是当事人自行和解或自诉人撤回自诉。被告人应分析自诉状中的指控事实,认真悔罪,赔礼道歉并赔偿,争取自诉人撤回自诉。我国《刑事诉讼法》对“私了”有明确法律支持。当自诉人不同意时,被告人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应

  • 自诉案件的程序
  • 自诉案件起诉的条件
  • 刑事公诉案件和自诉案件的区别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