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司法解释,法院在行政诉讼中有权向相关行政机关、组织和个人调取证据。与要求当事人提供或补充证据的情况不同,这是法院自身的调取证据职能。在庭审模式改革的背景下,法院更多地处于中立、消极的地位,因此,法院的证据调取职能应受到限制。司法解释规定法院有权调取证据的情形包括:
基于以上理由,司法解释第29条应被理解为一种限制性规定,即除了上述两种情形,法院不能主动调取证据。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防止被告行政机关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前就先行收集证据。如果被告在诉讼过程中可以随意补充收集证据,那么是否意味着被告可以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呢?然而,行政诉讼法规定“不得自行”收集,这意味着经过法院同意,被告仍然有权收集证据。因此,问题在于何时法院同意或不同意。
司法解释规定,在法院准许的情况下,被告可以补充相关证据的情形包括:
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也是对法院允许被告再行收集证据的限定。
由于原告并非行使职权的行政机关,无需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遵循“先取证、后裁决”的程序规则,所以,行政诉讼法和司法解释都没有限制原告在行政诉讼过程中调取、收集证据的权利。于是,行政诉讼的证据调取、收集规则主要规范法院和被告。行政诉讼法第34条第2款规定法院享
行政诉讼证据合法性是指行政诉讼的证据需要满足法律的规定,收集的程序是合法的,其内容也是合法的。《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一条[1] 根据证据的来源和表现形式,将其分为以下七类:。作为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的规范性文件,是行政机关在诉讼中必须提交的书证。
如果是属于在庭审期间新发现的证据,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供或由人民法院收集,没有必要进行证据保全。行政诉讼法虽然规定了在法定条件下人民法院可依申请人的申请或主动依职权采取证据保全措施,但是由于证据保全的一系列具体程序问题都未作规定,司法实践中形成了各地
任何证据只有经过质证,才有可能作为裁判依据。这在前文已经涉及,可以说该规则既是证据提供的规则,也是证据采信的规则。尽管目前行政诉讼法和司法解释都未作规定,但作者以为,凡是违反证据提供规则、证据调取和收集规则而提交给法院的证据,都不能被法院采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