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的解释,非法采矿罪的情节严重应满足以下五种情形:
为了有效打击非法采矿犯罪,保护国家矿产资源,解释规定,明知是犯罪所得的矿产品及其产生的收益而进行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式掩饰、隐瞒的行为,将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定罪处罚;如果事前有共同犯罪的通谋行为,将以共同犯罪论处。
解释还明确了破坏矿产资源犯罪的从宽处理情形,规定以下两种情况可以认定为犯罪情节轻微:
通过这一解释的发布,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为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刑事案件的处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有助于维护国家矿产资源的合法权益。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联合出台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工作办法
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联合出台的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工作办法。该办法在北京等八个省市试点实施,扩大了通知辩护范围,并强调了律师资源保障、经费保障、执业权利保障和辩护质量的要求。同时,司法机关和律师协会也有相应的职责保障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关于编造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的法律解释。文章详细阐述了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和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认定,以及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情形、从重处罚的情形、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情形,并定义了虚假恐怖信息的含义。
公安机关与人民检察院在管辖贪污贿赂案件时的移交原则,犯罪地的管辖原则,并案处理的情形,辩护与代理中辩护人的资格、法律援助的规定、辩护律师的权利,律师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规定以及律师调取证据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违反公司法受贿、侵占、挪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6.12.25法发[1995]23号)
关于公司和其他企业员工利用职务之便挪用资金的法律规定。其中涉及挪用资金罪的构成、资金数额较大的认定标准以及相应的处罚措施。非国家工作人员受委托管理国有财产时挪用国有资金也构成犯罪,应按照刑法进行定罪处罚。若案发后未退还资金,将面临刑事责任的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