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的区别
一、概念不同
行政违法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侵犯受法律保护的行政法关系,对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行政责任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反行政法律规范或不履行行政法律义务而依法应承担的行政法律后果。
二、构成要件不同
行政违法的构成要件是指行政法律规范所规定的,构成行政违法行为必须具备的条件。即:
①行为主体必须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②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具有相关的法定义务;
③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具有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行为;
④有的行政违法要具备主观要件。
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有:
(1)存在违反行政法律义务的行为;
(2)存在承担责任的法律依据;
(3)主观上有过错。
在实践中,行政领域的行政违法行为,只要被定性下来,就不再问行为人的主观因素,除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三、种类不同
行政违法的分类
(1)依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不同,分为行政主体的违法和行政相对方的违法。
(2)依行为的方式和状态的不同,分为作为行政违法和不作为行政违法。
(3)依行为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分为实质性行政违法和形式性行政违法。
行政责任的种类与方式
(1)行政责任按承担的主体不同可分为行政主体及其公务员承担的行政责任和行政相对方承担的行政责任。
(2)行政主体承担行政责任的具体方式有:
①通报批评;
②赔礼道歉,承认错误;
③恢复名誉,消除影响;
④返还权益;
⑤恢复原状;
⑥停止违法行为;
⑦履行职务;
⑧撤销违法的行政行为;
⑨纠正不适当的行政行为;
⑩行政赔偿等。
公务员承担行政责任的具体方式有:
①通报批评;
②赔偿损失;
③行政处分等。
行政相对方承担行政责任的具体方式有:
①承认错误,赔礼道歉;
②接受行政处罚;
③履行法定义务;
④恢复原状,返还财产:
⑤赔偿损失等。
行政违法的特征
(1)行政违法的主体必须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不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不可能构成行政违法;
(2)行政违法违反的是行政法律规范,侵害的是受法律保护的行政关系;
(3)行政违法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但尚未构成犯罪;
(4)行政违法依法应当承担行政责任。
行政处罚的适用条件限制,包括适用的主体、对象、时效以及处罚权的设定和限定。行政处罚主体必须是享有法定权限的行政机关或经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违法行为客观存在且具备责任能力才能适用行政处罚。同时,行政处罚的设定权限由国家有权机关在立法时进行配置,不同层级
行政处罚的公开原则、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原则、法定原则、公正原则,以及不免除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原则。要求行政处罚的实施过程必须公开,同时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公民守法。在处罚过程中要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并避免与民事
违反产品质量义务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三种。同时,以违反默示担保、明示担保和产品质量缺陷作为承担产品责任的依据。具体探讨了违约责任的构成条件和承担方式,包括瑕疵担保责任和对用户、消费者的赔偿责任。
违章建筑举报的相关部门及其职责。住房和城乡建设机关是负责违章建筑管理的部门,当地城建监察大队可接收举报。城建监察队伍的职责包括实施城市规划、市政工程设施、公用事业、市容环境卫生和园林绿化的监察,并对违法违章行为进行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