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主体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规但尚未构成犯罪的相对人采取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广义的行政处罚还包括企事业单位规定的一些行政人事处罚内容。
处罚公正原则要求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必须与相对人的违法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行政机关在处罚中应平等对待受罚者,用同一标准来进行评判。
处罚公开原则要求行政处罚的依据、过程和结果必须公开透明。除非涉及危害公共利益或损害其他公民或组织合法权益并受到法律、法规特别规定的情况,行政机关应向当事人公开有关行政处罚的法律规范、执法人员身份以及主要事实根据等相关情况。
一行为不再理
行政主体在行为人的第一个处理尚未失去效力时,不能基于同一事实和理由给予第二次处理,除非第二个处理是对第一个处理的补充、更正或补正。如果第一个处理违法不当,行政主体应先撤销,再重新处理。如果第一个处理合法正确但未达到行政目标,行政主体应充分考虑信赖保护原则,必要时应给予受损失的相对人一定的补偿。
一行为不再罚
除非法律明确规定或根据基本法理和法律规则合理推定,行政主体应严格遵循一个行为一次处罚的原则,不得对同一行为多次处罚。
一行为不再同种罚
对于行为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行政主体不能给予两个以上相同种类的处罚。当一个违法行为触犯多个法律条文时,各个法律条文对应的相关行政主体应根据不同理由分别作出处罚。然而,为了体现相对公平和公正,各行政主体不能对行为人采取相同种类的处罚。
一行为不得两次以上罚款
对于行为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无论触犯几个法律条文、构成几个处罚理由,以及由几个行政主体实施处罚,只能给予一次罚款。如果几个行政主体都有权对涉案违法行为罚款,根据效力优先原则,应以先行罚款的行政主体的处罚为有效。
行政处罚决定书不签字不影响其生效,只要在送达时注明即可。如果对行政处罚有异议,可以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行政处罚的适用条件限制,包括适用的主体、对象、时效以及处罚权的设定和限定。行政处罚主体必须是享有法定权限的行政机关或经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违法行为客观存在且具备责任能力才能适用行政处罚。同时,行政处罚的设定权限由国家有权机关在立法时进行配置,不同层级
行政处罚的公开原则、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原则、法定原则、公正原则,以及不免除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原则。要求行政处罚的实施过程必须公开,同时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公民守法。在处罚过程中要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并避免与民事
违章建筑举报的相关部门及其职责。住房和城乡建设机关是负责违章建筑管理的部门,当地城建监察大队可接收举报。城建监察队伍的职责包括实施城市规划、市政工程设施、公用事业、市容环境卫生和园林绿化的监察,并对违法违章行为进行处罚。
行政处罚的定义和范围,特别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行政处罚程序中的具体操作。包括立案根据监督检查职权,调查取证程序,办案人员的行为规范,以及先行登记保存措施、扣押通知和处理等细节。涉及证据收集、处理违法物品等方面,强调程序的合法性和严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