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条竞合是指由于各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复杂、交错的规定,导致相对人的一次行为同时触犯不同检验检疫行政法律规范的不同条文,或者在触犯检验检疫行政法律规范的同时,也触犯了其他行政法律规范,从而构成多个可罚性的违法行为。这些法条之间存在交叉或包含关系,只能适用其中的一条法条,排斥其他法条,对相对人进行处罚。
法条竞合违法行为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相对人只实施了一次违法行为,即同一行为主体基于一个事实和理由实施的一个持续性行为或一次性行为。
第二,相对人实施的一次违法行为同时涉及分别规定不同违法行为的多个法条。这些法条可以是同一法律文件中的不同法条,也可以是不同法律文件中的法条。这些法条必须是分别规定不同违法行为的法条,否则不构成法条竞合违法行为。
第三,相对人实施一次违法行为而同时涉及的多个法条之间,在内容上存在交叉或重合。
在处理法条竞合违法行为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对于处罚主体的冲突,应按照适用特别法的行政主体优于适用普通法的行政主体的原则,由前者进行处罚。
(2)对于法律条款的冲突,应依据上位法优于下位法、后法优于前法、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特别条款优于普通条款的原则予以解决。
在检验检疫执法实践中,常见的法条竞合实例包括出口商品中的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行为。这种行为既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也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虽然这两个法律都对这种违法行为有处罚规定,但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是特别法,所以只能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依据该法的规定进行处罚。
在进出口业务中,一个进出口的事实行为往往需要当事人按照不同法律的要求,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针对不同的行政主体、由不同的经办人员办理不同的手续,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如果在不同的环节违反了不同的法律法规或同一法律法规的不同条款,则破坏了不同的行政管理秩序,构成多个违法行为,不属于法条竞合,而应认定为“几事”。虽然当事人的行为都针对同一批进出口产品,但由于不同的法律条文针对的是当事人的不同行为,在调整对象上不存在交叉或重叠关系,所以不能认定为法条竞合。
在检验检疫行政处罚实践中,通常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例如,当事人在进口旧机电产品未备案并在报检时以旧报新的情况下,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检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和第十三条第三款的规定。这两个违法行为属于不同的事实行为,应分别依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例如,当事人从检疫传染病疫区进口旧机电设备,在逃避卫生检疫后又未经检验擅自使用。这个违法行为涉及了卫生检疫和进出口商品检验两个方面的法律法规,应分别依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例如,某企业在办理一批作价投资的旧设备进口手续过程中,未向检验检疫机构备案,且在报检报关时以旧报新并报高设备金额,得逞后将该设备投入生产。这个违法行为涉及了商检法、海关法、工商管理和税收管理等多个方面的法律法规,应由不同的行政机关分别依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在具体的处理上,对于前两种情况,由于检验检疫机构是惟一处罚主体,应由一个检验检疫机构合并处罚。对于第三种情况,各自的行政机关应分别处罚,但后处罚机关应充分考虑前处罚机关的处理情况,在量上予以酌情考虑。
一个案件涉及多个违法行为时的处罚原则。文中介绍了三种合并处罚的方法,包括选择较重的行政处罚、合并处罚所罚金额之和以及再次裁量并限制罚款金额。同时,文章强调了行政处罚应遵循公正、公开原则,实施行政处罚时应纠正违法行为并教育公民守法。此外,公民对行政处罚
违纪党员的行政处罚程序。首先,调查核实违纪违法党员干部的错误事实。其次,审议与谈话,掌握案情并要求违纪党员写出书面检查。接着,党支部会议讨论研究,提出处分意见并通知违纪党员参加支部党员大会。最后,根据处分权限报请审批,由镇纪委下达批复,严重情况移交司
行政处罚法中规定的国务院部、委员会及部分省市人民政府设定行政处罚的权限。这些权限包括规章制定具体规定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以及在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情况下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进行规范,但范围和种类受到严格限制。对于规章设定行政处罚的讨论存在
行政处罚的定义、种类及其合法性和规范性。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给予的惩罚。然而,在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中,行政处罚的种类有时会超出法律规定的范围,需要遵守法律确保合法性和规范性。对于超出范围的处罚种类,应当另行下发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