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财税法 > 审计法 > 审计程序 > 审计程序的准备解阶段是哪些

审计程序的准备解阶段是哪些

时间:2024-03-12 浏览:2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2730

审计程序的准备解阶段

一、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常用方法包括:

  1. 查阅去年的审计工作底稿;
  2. 查阅行业业务经营资料;
  3. 查阅公司章程协议、董事会会议记录、重要合同等;
  4. 参观被审单位现场;
  5. 询问内审人员和管理当局。

二、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审计机构与委托人共同签署的,据以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和受托关系,明确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应负责任与义务等事项的书面合同,具有法定约束力。具体内容应包括:

  1. 签约双方的名称;
  2. 委托目的;
  3. 审计范围,应明确所审会计报表的名称及其反映的日期或期间;
  4.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5. 签约双方的义务,委托人应当履行的主要义务包括:①及时提供审计人员所要求的全部资料;②为审计人员的审计提供必要的条件及合作;③按照约定条件即使足额支付审计费用。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履行的主要义务包括:①按照约定的时间完成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②对执行业务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保密;
  6. 审计报告的使用责任,审计报告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后果,与审计人员无关;
  7. 审计收费;
  8. 违约责任;
  9. 应当约定的其他事项。

三、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初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目的在于判断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否作为在实质性测试的时候进行抽样的基础,并对那些准备信赖的内部控制决定其测试的时间、性质、范围。

四、确定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序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情形有:

  1. 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计划阶段),在运用审计程序以检查会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时所允许的误差范围;
  2. 在实施阶段,根据重要性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审查;
  3. 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或漏报,是否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公司解散清算程序及时间

    公司解散后的清算程序及时间。根据《公司法》规定,公司解散后需成立清算组,通知债权人并在报纸上公告,完成清算后申请注销公司登记。清算程序包括公告、清欠债务、安置员工、审计等,全过程至少需要120天或更长时间,具体时间取决于公司实际情况。公司解散清算没有

  • 虚构收入:违法手法及其普遍性

    虚构收入的各种违法手法及其普遍性,包括利用阴阳合同、提前确认收入等现象。同时,也介绍了企业盈利管理中常用的推迟确认收入的手法。此外,还提到了企业转移费用、虚增利润的手段,如通过费用资本化、递延费用及推迟确认费用等方式调节利润。这些手法往往涉及会计操作

  • 审计方法

    五种审计方法,包括比较分析法、外部借鉴法、统计核算法、法规衡量法和目标管理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审计范围包括法律符合性、行政管理、员工记录、员工关系以及人事信息系统等方面。审计内容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合规性和人力资源财务审计。通过审计,可以发现问题

  • 内部审计的问题及对策

    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存在的问题包括:内部审计管理体制不独立、法规制度不完善、人员素质低和技术落后。完善内部审计发展的对策包括: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并提高人员素质、加强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

  • 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离职的程序和要求
  • 股权转让有哪些程序
  • 中外合资股权转让的一般流程是什么?
审计法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