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财税法 > 审计法 > 审计程序 > 应付票据审计方法

应付票据审计方法

时间:2023-09-17 浏览:3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2734

应付票据审计方法

一、应付票据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质性测试

1、核实应付票据的实有数

审计人员应核实被审单位应付票据的实有数,并与总账中的应付票据账簿及应付票据备查簿进行核对,以确定其一致性。此外,还应通过核对各种应付票据凭证和应付票据备查簿,发现不符之处并查明原因。同时,通过发函询证的方式,索取外部证明,与应付票据明细账进行核对,从而确定应付票据的实有数。

2、审查应付票据业务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审计人员应审查应付票据业务的合法性和合规性,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1) 审查企业应付票据的原始凭证和合同,检查应付票据是否属于企业正常业务需求。同时,应记录应付票据中存在的抵押或担保契约。此外,还应核对应付票据的计算是否有误,凭证和手续是否齐全,是否存在遗漏和虚列现象。

2) 审查企业是否存在到期未支付的应付票据,检查应付票据业务中是否存在违法乱纪行为,如利用应付票据进行个人私利行为。如果发现此类行为,应揭露并查明责任。

3) 审查应付票据利息支出的正确性和合规性。对于带息票据,审计人员应根据相关规定和凭证,审查利息计算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如果发现利用带息票据进行个人私利行为,应揭露并查明原因。

二、应付票据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

在对应付票据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一般以应付票据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为基础。测试的主要内容包括:

1) 票据的经办人、记账人、署名人、付款人等是否由不同的人或部门负责。

2) 所有签发的票据是否得到相应负债人的承认,是否经过授权批准。

3) 是否存在空白票据用纸的领用等级管理制度,是否妥善处理作废或写错的票据。

4) 是否按规定设置了应付票据备查簿,并由专人负责登记,对到期付款后的应付票据逐笔勾销。对于带息和不带息的应付票据,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5) 带息和不带息应付票据的会计记录和处理是否不同,应付总额的计价是否正确。

应付票据审计目标

1) 确定应付票据的发生及偿还记录是否完整。

2) 确定应付票据的年末余额是否正确。

3) 确定应付票据在会计报表上的披露是否充分。

应付票据审计程序

1) 获取或编制应付票据明细表,列示票据类别及编号、出票日期、面额、到期日、付款人名称、利息率、付息条件,抵押品名称、数量、金额,并与明细账、总账进行核对。

2) 向票据持有人发函确认,确定应付票据的余额是否正确。

3) 复核票据利息是否足额计提,并审查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4) 检查逾期未付票据的原因,如涉及抵押的票据,应记录并要求被审计单位进行必要的披露。

5) 检查非记账本位币折算为记账本位币时所采用的汇率,核对折算差额是否按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6) 确认应付票据是否已在资产负债表上充分披露。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一、各种收入的审计

    行政事业单位收入的审计以及固定资产的审计。收入审计方面,讨论了存在的收入管理混乱问题,如未纳入账内核算的房租费和手续费等。固定资产审计方面,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如固定资产增减变化未作账务处理、出租土地使用权合作建房未入账以及自行处置固定资产手续不健全等

  • 会计记录所需使用的文字

    会计记录应当使用的文字。会计记录必须使用中文,但在特定情况下如民族自治地方和外商投资企业等可以使用其他文字。同时,《会计法》规定,单位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民族文字或外国文字。另外,文章还介绍了停止审计决定的执行条件和会计机构的设立条件。

  • 不合规发票的内涵及危害

    不合规发票的内涵及其在审计工作中的问题。不合规发票包括违反发票管理办法规定的发票和本身不具合法性的发票。审计报告中常出现被审计单位存在“入账发票不合规”的共性问题。对于不合规发票的处理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 审计报告(会计学领域的概念)

    审计报告和工程竣工验收的相关内容。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在完成审计后提交的书面文件,旨在表达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的意见。工程竣工验收则是工程项目完成所有设计和合同要求后的最后一道程序,包括编制验收报告和提交一系列相关文件资料。通过验收备

  • 主营业务收入分析
  • 汇总审计差异并确定调整事项
  • 必须设立多个互相牵制的岗位,对整个基本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的监督
审计法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