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九条规定,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两年。时效的计算起点是赔偿请求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之日起。需要注意的是,被羁押等限制人身自由期间不计算在时效之内。
在赔偿请求人赔偿请求时效的最后六个月内,如果因不可抗力或其他障碍无法行使请求权利,则可以中止时效。一旦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赔偿请求时效将继续计算。
国家赔偿法对赔偿程序进行了两个重大的修改。
首先,在确认程序方面,赔偿请求人应先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赔偿请求,赔偿义务机关应在两个月内作出赔偿决定。如果赔偿决定未在法定期限内作出,或当事人对赔偿决定有异议,可以向上级国家机关提出复议。如果对复议结果不满意,还可以向人民法院的赔偿委员会提出赔偿请求。这一系列程序的设立保障了赔偿请求人的救济权利。
其次,在赔偿程序方面进行了一些操作程序的完善。
新修订的国家赔偿法明确了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的举证责任。在赔偿案件中,当双方各执一词时,若不明确举证责任,法院难以做出最终裁决。特别是对于受害人在被关押期间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的情况,规定赔偿义务机关有责任举证损害和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加重了赔偿义务机关的举证责任。
新修订的国家赔偿法对精神损害赔偿作出了明确规定。在民事赔偿中,中国已建立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最近通过的《侵权责任法》也对精神损害赔偿作出了明确规定。在国家赔偿过程中,受害人同样遭受精神损害。新修订法规定,对于侵犯人身自由导致精神损害的情况,赔偿义务机关应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对于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应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
新修订的国家赔偿法进一步完善了保障国家赔偿费用支付的方面。在国家赔偿法实施十多年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一些贫困县未将国家赔偿费用列入财政预算。此外,之前的国家赔偿费用管理办法规定,赔偿经费由赔偿义务机关先行垫付,然后由国家财政支付。但实际上,随着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推进,国家机关已无此垫付资金,影响了赔偿费用的支付。新修订法规定国家赔偿费用要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并明确了支付环节。赔偿请求人可以凭相关法律文书,如赔偿决定书、调解书,直接向赔偿义务机关申请支付赔偿金。赔偿义务机关必须在七日内向财政部门提出支付申请,财政部门必须在十五日内支付赔偿金,从而更加完善了赔偿费用的管理和支付。这一系列修改回应了国家赔偿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有助于推动国家赔偿工作迈上新台阶。
国家赔偿的分类,包括行政赔偿、刑事赔偿和非刑事司法赔偿。行政赔偿指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导致的赔偿,刑事赔偿指司法机关错拘、错判等引起的赔偿,非刑事司法赔偿指法院行使非刑事司法权时的赔偿。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国家赔偿的诉讼时效,即请求人应在知道或应当知道
国家赔偿追责制度的相关规定和实践应用。赔偿义务机关在承担损失后应追究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人员责任,并要求其承担部分或全部费用。涉及国家赔偿案件时,赔偿请求人必须在两年内提出索赔,并明确时效中止与继续的情况。赔偿义务机关应在两个月内完成赔偿。法院审理国家
国家赔偿相关的时效和请求权的行使问题。赔偿请求时效为两年,自国家机关行为违法确认之日起算,被羁押期间不计算在内。若因不可抗力等原因无法行使请求权,时效可中止。赔偿义务机关应在收到申请两个月内赔偿,未予赔偿或请求人对赔偿数额有异议可申请复议或向赔偿委员
国家赔偿责任的归属问题及其理论基础。国家赔偿责任被视为一种特殊的责任类型,在不同法系中有不同的定位。关于国家赔偿责任的性质,存在多种学说,包括代位责任说、自己责任说等。不同学说对国家赔偿责任的性质有着不同的解释,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国家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