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即只有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过错心态下所为的侵权损害,国家才承担责任。
过错责任原则指的是只有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过错行为导致的损害,国家才会承担赔偿责任。根据这一原则,如果行政主体没有过错,那么将奉行“谁错谁赔”的原则。
如果发生了确实无法解决的事实造成的损害,或者由国家予以行政补偿,或者由保险机关支付保险金。这样的做法既可以确保国家利益,又能够合理赔偿(或补偿)受害者遭受的侵害,同时也能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除了过错责任原则外,还存在着其他归责原则。
无过错原则。无过错原则主张不论行政机关行为时是否存在主观过错,只要造成了公民损害,就应承担赔偿责任。这种原则的好处在于克服了过错责任原则需要考察机关主观过错的困难,简便易行,并且有利于受害人获得赔偿。然而,无过错原则无法区分国家机关的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将赔偿与补偿混为一谈,这是不可取的。
违法原则。违法原则指的是行政机关的行为是否违反法律作为唯一标准来决定是否需要赔偿。违法原则不关注行政机关的主观状态,只考虑行政机关的行为是否与法律规定一致,是否违反了现行法律的规定。这一原则避免了过错原则操作困难的问题,同时克服了无过错原则赔偿过宽的缺点,具有操作方便、认定精确、易于接受的特点。因此,违法原则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原则,也是我国《国家赔偿法》所采纳的原则。根据该法第二条的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可以看出违法原则作为行政赔偿的基本归责原则在立法中得到了明确规定。
国家拆违行政赔偿标准的相关内容。在赔偿申请方面,需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或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中一并提出。赔偿义务机关应在两个月内决定是否赔偿。对于这类案件,建议先确认拆迁行为违法再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行政违法拆迁应赔偿。
行政赔偿中的追责问题,包括追责权的法律依据、行政赔偿的范围、赔偿义务机关的确定等。当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侵犯公民的人身权或财产权时,受害人有权获得赔偿。赔偿义务机关在赔偿后有权向责任人追究责任,责任人应依法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并可
行政赔偿的司法程序是法院根据赔偿请求人的要求,根据国家赔偿法和相关法律对赔偿争议进行裁决的程序。根据《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行政赔偿诉讼的受案范围包括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争议,以及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行政职责
行政赔偿是国家赔偿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赔偿制度的确立是近代以来民主法治理念以及行政实务活动不断发展的结果。 关于行政赔偿的范围,各国主要包括行政侵权赔偿和公物瑕疵致害赔偿。笔者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从基本范畴入手,正本清源,探讨世界主要国家的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