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是确定国家是否应承担法律责任的基础和标准。它对于确定行政赔偿的构成要件、免责条件和举证责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1994年《国家赔偿法》颁布之前,我国法律界就对这一问题存在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过错责任原则认为,判断行政主体的行为是否合法以及是否应赔偿,应以行政主体在行为时是否主观上存在过错为标准。如果存在过错,就应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没有过错,就不应赔偿。这种观点考虑了行政主体在行为时的主观状态,区分了合法履行职责和违法侵权两种不同的行为,符合普通群众的心理习惯,易于接受。然而,实施起来存在困难。因为确定一个行政机关是否存在过错比确定一个人是否存在过错更为困难,在实践中可能导致大部分受侵害的公民无法得到赔偿,与过错责任原则的初衷相悖,也不符合国家建立行政赔偿制度的初衷。
无过错原则主张,无论行政机关在行为时是否存在过错,只要其行为给公民造成损害,就应承担赔偿责任。无过错原则克服了过错责任原则对行政机关主观过错的考察困难,简便易行,有利于受害人获得赔偿。然而,无过错原则无法区分国家机关的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混淆了赔偿和补偿的概念,是不可取的。
违法责任原则指的是判断行政机关是否应赔偿,以行为是否违反法律为唯一标准。它不关注行政机关的主观状态,只考虑行政机关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是否违反了现行法律的规定。违法责任原则既避免了过错责任原则操作困难的问题,又克服了无过错原则赔偿过宽的缺点,具有操作方便、认定精确、易于接受的特点,因此是一个比较适合的原则。我国《国家赔偿法》第二条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明确了违法责任原则作为行政赔偿的基本归责原则。
根据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无论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是否存在过错,只要其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并因此给相对人造成损失,就应承担赔偿责任。受害人无需证明行政机关或其工作人员的故意或过失,只要行政机关无法证明其行为的合法性,就应无条件赔偿。
国家拆违行政赔偿标准的相关内容。在赔偿申请方面,需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或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中一并提出。赔偿义务机关应在两个月内决定是否赔偿。对于这类案件,建议先确认拆迁行为违法再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行政违法拆迁应赔偿。
行政赔偿中的追责问题,包括追责权的法律依据、行政赔偿的范围、赔偿义务机关的确定等。当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侵犯公民的人身权或财产权时,受害人有权获得赔偿。赔偿义务机关在赔偿后有权向责任人追究责任,责任人应依法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并可
行政赔偿的司法程序是法院根据赔偿请求人的要求,根据国家赔偿法和相关法律对赔偿争议进行裁决的程序。根据《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行政赔偿诉讼的受案范围包括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争议,以及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行政职责
行政赔偿是国家赔偿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赔偿制度的确立是近代以来民主法治理念以及行政实务活动不断发展的结果。 关于行政赔偿的范围,各国主要包括行政侵权赔偿和公物瑕疵致害赔偿。笔者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从基本范畴入手,正本清源,探讨世界主要国家的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