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是确定国家是否应承担法律责任的基础和标准。它对于确定行政赔偿的构成要件、免责条件和举证责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1994年《国家赔偿法》颁布之前,我国法律界就对这一问题存在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过错责任原则认为,判断行政主体的行为是否合法以及是否应赔偿,应以行政主体在行为时是否主观上存在过错为标准。如果存在过错,就应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没有过错,就不应赔偿。这种观点考虑了行政主体在行为时的主观状态,区分了合法履行职责和违法侵权两种不同的行为,符合普通群众的心理习惯,易于接受。然而,实施起来存在困难。因为确定一个行政机关是否存在过错比确定一个人是否存在过错更为困难,在实践中可能导致大部分受侵害的公民无法得到赔偿,与过错责任原则的初衷相悖,也不符合国家建立行政赔偿制度的初衷。
无过错原则主张,无论行政机关在行为时是否存在过错,只要其行为给公民造成损害,就应承担赔偿责任。无过错原则克服了过错责任原则对行政机关主观过错的考察困难,简便易行,有利于受害人获得赔偿。然而,无过错原则无法区分国家机关的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混淆了赔偿和补偿的概念,是不可取的。
违法责任原则指的是判断行政机关是否应赔偿,以行为是否违反法律为唯一标准。它不关注行政机关的主观状态,只考虑行政机关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是否违反了现行法律的规定。违法责任原则既避免了过错责任原则操作困难的问题,又克服了无过错原则赔偿过宽的缺点,具有操作方便、认定精确、易于接受的特点,因此是一个比较适合的原则。我国《国家赔偿法》第二条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明确了违法责任原则作为行政赔偿的基本归责原则。
根据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无论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是否存在过错,只要其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并因此给相对人造成损失,就应承担赔偿责任。受害人无需证明行政机关或其工作人员的故意或过失,只要行政机关无法证明其行为的合法性,就应无条件赔偿。
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完善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旨在推动司法体制改革,保障司法公正。检察人员在办案过程中需承担司法责任,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对于被告人无罪等情形将启动问责程序。同时推行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检察官必须亲自办案,并实行
法定代理人在行政诉讼中的角色及其相关问题。法定代理人通常适用于精神病人、未成年人等无诉讼行为能力的原告和第三人,但不适用于被告行政机关。法定代理人的代理权基于法律规定的监护关系,与当事人意愿无关。法定代理人在诉讼中代理无诉讼行为能力的当事人进行诉讼活
本文介绍了铁路公安部门发布的《铁路公安机关赔偿工作规定》,旨在及时、准确地处理赔偿案件,保障公民、法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赔偿法》和公安部的相关规定,该规定适用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铁路公安机关提出赔偿或确认违法侵权事实要求的情况。铁路公安
行政赔偿诉讼是一种包含对行政赔偿的审查内容的行政诉讼。根据诉讼提起方式和审查内容的差别,可以将行政赔偿诉讼分为一并提起和单独提起两种类型。一并提起的行政赔偿诉讼是指在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行政诉讼的同时,一并提出赔偿请求。而单独提起的行政赔偿诉讼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