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行政与行诉 > 国家赔偿法 > 行政赔偿 > 对行政主体进行界定有什么意义

对行政主体进行界定有什么意义

时间:2024-08-01 浏览:3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27884
对行政主体进行界定的意义如下:

从依法治国的角度来看

1. 防止行政越权,保证依法行政

现代行政的发展和政治民主化的进步对政府行政活动提出了依法运作的要求。行政活动的特征之一是以公共权力样态存在的活动,对社会施加的影响带有强制性色彩。为了防止行政机关进行随意行政,必须要求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并使其对自身的行政行为承担责任。通过对行政主体的研究,可以明确行政主体的身份,确保其各司其职,防止行政越权,实现依法行政。

2. 保障行政相对人的救济申请,解决行政争议

当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受到具体行政行为的侵害时,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成为必要的补救途径。然而,由于具体行政行为的组织机构众多,并且行政机关内部存在各种不同职权的组成机构,如果没有统一的行政主体概念,行政相对人在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时会无所适从。通过科学定义和界定行政主体,可以确保行政相对人在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时能够及时获得有效的救济。

3. 确定行政行为的效力,保证行政职权的实施

行政行为是由行政机关代表国家作出的,具有国家强制力,直接影响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为了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行政相对人有服从行政行为的义务,并且应当拥有申请救济的权利。要解决确定行政行为的合法有效的问题,必须从法律层面对行政行为的效力进行界定。合法有效的行政行为必须由具备行政主体资格的行政组织作出。一旦行政组织具备了行政主体的资格,该组织在行政活动中不仅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障,还能获得行政相对人的认同与配合。

从法学效果来看

长期以来,我国法学重视行政组织研究,但忽视了行政管理活动的主体资格与法律责任承担。行政主体作为一个法律概念,对行政行为的效果和行政责任的承担,以及区别行政法律关系中不同性质的主体身份和行政救济法律制度中被诉人的资格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行政主体确认行政职权、行政职责和行政责任的要求。其次,行政主体区别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权力主体与非行政权力主体身份性质的需要。第三,行政主体确定行政活动行为的效力与责任归属的需要。第四,行政主体判定行政复议被申请人、行政诉讼被告和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前提和基础。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确定行政诉讼地域管辖权的原则

    确定行政诉讼地域管辖权的原则。包括行政主体独占行使管辖权、便利行使管辖权和有效行使管辖权的原则。同时,也阐述了确定行政诉讼级别管辖的原则,县、市级行政主体处理行政事务为主,省级以上行政主体进行业务政策领导,并存在例外情形应以法律、法规为准。

  • 行政诉讼法案件有效期限

    行政诉讼法案件的有效期限以及行政赔偿诉讼的条件。对于不服行政机关复议决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需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起诉,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时亦如此。直接起诉的,应在知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行政赔偿诉讼需满足多个条件,包括原告是

  • 行政不作为的定义与特点

    行政不作为的定义与特点,包括行政不作为与行政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区别。行政不作为是行政主体未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状态,是一种违法行为。行政不作为与行政不履行法定职责在含义性质构成等方面存在差异,必须准确界定并区别对待。行政不作为是一种消极的行为方式,

  • 再审的条件

    再审的条件,包括再审的主体、客体、决定和期限。再审主体必须是法定的行使审判权的机关和公职人员。客体是确有错误的已生效判决、裁定和调解书。再审决定需由有权组织作出裁定书以决定再审。对于民事、行政案件,再审申请期限为6个月;刑事案件则需在刑罚执行完毕后两

  • 最高法发布司法责任制完善意见
  • 行政诉讼证据的证明对象与证据能力
  • 国家行政赔偿的条例问题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