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行为的强制执行力属于行政效力范畴,源于行政行为的公定力。然而,行政强制执行,特别是直接强制执行,直接作用于行政相对人的人身和财产,不能不考虑人权保障问题。
二战后德国、日本的一些学者认为,作出行政行为的“命令权”并不当然包括该行政行为的强制执行权,强制执行权需要法律另外赋予,这一观点在战后的德日相关法律中得以体现。如联邦德国将行政行为主要由专门行政法、一般行政法和行政程序法加以规范;而执行性行政行为则主要由行政执行法加以规范。日本行政法则仿效英美,一方面尽量抑制直接的强制的适用,采用代执行及其他的间接强制措施。
如受益行政行为的撤回、违反事实的公布,给付的拒绝及课征金等;另一方面,强调行政强制执行的法规根据,如1948年日本废止了行政执行法而代之以行政代执法将行政行为细分为命令权与强制执行权两截。目的在于防止行政权过大而带来的对相对人权造成损害的危险,但总的看来并没有将强制执行权从行政权中剥离,而只是强调不同的法律规范,以加强司法审查,兼顾效率与公平。
因此,应将强制执行审查决定权和强制执行实施权在法院和行政机关之间进行分配。法院只负责对行政决定合法性的审查,具体执行由行政机关完全负责。这样,在保持司法执行的灵魂——法院审查的同时,将执行实施职能分离出来,更有利于法院集中精力进行审查,同时也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行政机关应有强制执行权,但是对行政强制执行权进行司法控制是非常必要的。司法救济只能是一种事后的救济,相对人不具有在行政行为过程中对抗行政行为效力的强力,法院也没有主动干预行政之职权。
为了保障公平,肯定法院对行政强制执行的司法审查权是必要的。在行政强制执行中,对某些相对人的利益产生重大影响或强制执行将产生难以弥补的损失时,应设置法院的事后救济地位,将司法审查程序前置,依据行政诉讼原理,阻却违法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力,更有利于保护相对人的权益。
申请强制执行诉讼作为新的行政诉讼类型,以确认和保护行政机关和权利人在行政强制执行问题上的诉权为基础。这种诉权的设立有利于行政诉权的扩展,有利于行政诉讼结构和程序的完善,有利于推进国家的行政法治。
我国目前的行政诉讼类型尚不发达,主要有撤销诉讼、变更诉讼、履行诉讼、行政赔偿诉讼以及确认诉讼,这些可以归为个人救济之诉。然而,行政诉权的功能不仅在于保障公民的自由与权利,也在于维护公共秩序。
申请行政强制执行诉讼作为新的行政诉讼类型,以确认和保护行政机关和权利人在行政强制执行问题上的诉权为基础。这种诉权的设立有利于行政诉权的扩展,有利于行政诉讼结构和程序的完善,有利于推进国家的行政法治。
对行政机关来说,行政诉权一方面将其置于司法权之下而不是之上或前后左右,另一方面赋予其诉讼当事人的地位,行使诉权维护其合法行为,实现行政目标。对权利人来说,“诉请”比“申请”更能体现为独立的主体地位,更能体现其与政府新型的平等关系。对法院来说,可以明确,面对“诉权”,它所能行使的只是“裁判权”,具体说,只是强制执行的决定权,而不包括实施权。
因此,申请强制执行诉讼的设立,有利于行政诉权的扩展,有利于行政诉讼结构和程序的完善,有利于推进国家的行政法治。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补助和奖励办法,对被征收人给予补助和奖励。补偿协议订立后,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补偿协议约定的义务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提起诉讼。第二十八条 被征收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不提起行政诉讼,在补偿决定规定的期限内又不搬迁的,由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征收补偿费用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并公布审计结果。
被征收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不提起行政诉讼,在补偿决定规定的期限内又不搬迁的,由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条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本法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做出的罚款决定,当事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又不履行的,由有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及行政处罚法的有
(一)对行政拘留、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罚款、警告等行政处罚不服的;(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不服的;(三)申请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拒绝或者在法定期限内不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