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5月13日,借款人于某向某银行借款50万元用于经营,董某、刘某、王某三人为其提供连带责任保证。贷款到期后,于某未按照合同约定偿还借款本息,三名保证人也没有承担保证责任,银行遂将四人起诉至法院,要求于某偿还借款本金50万元及利息,其他三名保证人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庭审过程中,三名保证人承认有担保的事实,但对于担保的数额有异议,称借款人于某当时告诉他们担保的数额是20万元而非50万元,而且他们签字时保证合同是空白的,但对此并没有相关证据证实。
此案在审理过程中,对于三名保证人是否应当承担担保责任,以及在什么范围内承担担保责任有以下两种观点。
根据第一种观点,借款人于某告诉保证人担保数额是20万元,因此保证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是担保20万元,超出部分不应承担担保责任。因此,保证人应在20万元的范围内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根据第二种观点,本案三名保证人声称他们在空白格式合同上签字,并不知道于某要借款50万元,但又不能提供相应证据证明。因此,三名保证人应对50万元承担担保责任。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
在合同纠纷案件中,应当坚持“优先保护善意债权人合法权益”和“鼓励交易”的原则。本案中,借款人欺骗担保人的事实,债权人并不知情,债权人是在信任借款人的基础上才同意借款的,债权人并无过错。
根据《担保法》第十三条规定,保证人不承担保证责任的情形之一是主合同当事人双方串通,保证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第四十条规定,主合同债务人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使保证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提供保证的,债权人知道或者应该知道欺诈、胁迫事实的,按照担保法第三十条的规定处理。根据以上规定,只有在债权人存在恶意,担保人在违背自身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提供的保证,担保人才能免除担保责任。本案没有证据证明债权人对主债务人欺骗担保人一事知道或应该知道,因此三名保证人应对50万元借款承担担保责任。
尽管三名保证人在合同上签字时被借款人告知是为借款20万元提供担保,但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在签订合同时,应当仔细审核合同内容,并在自身充分清楚、理解合同内容的前提下签字。核实债权人及真实债务情况,是保证人应尽的审慎注意义务。该三名保证人在空白合同上签字,应该视为其放弃审查其担保债务的相关信息,不利后果应由保证人承担。
主合同与担保合同的效力关联。担保合同作为主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无效时担保合同也将无效,除非另有约定。担保合同在抵押物登记或质物移交时生效,具有约束力。根据最新法律规定,担保物权设立需遵守相关法律订立担保合同,如主债权债务合同无效,担保合同也将无效。当
担保法第十八条关于连带责任保证的定义和规定。连带责任保证是当债务人到期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清偿,也可以要求保证人清偿的担保形式。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加重了保证人的负担,但对债权人更为有利。在审判实践中,需要注意主债务履行期限和主债务人的
一份抵押借款合同的详细条款和约定,其中包括借款人和放款人的相关义务和责任。合同规定了借款金额、用途、期限、利率等内容,并强调了还款方式和提前解除合同的情形。借款人需抵押房地产作为借款的担保,同时双方也约定了抵押期限及抵押权的效力范围。在合同执行过程中
保证责任的免除情形。首先阐述了保证合同未成立的情况,包括主合同尚未成立和保证合同不具备依法成立的形式要件。其次,介绍了保证违反禁止性规定的情况,包括国家机关所提供的保证等明确禁止的情形。在这些情况下,保证人无需承担保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