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5月13日,借款人于某向某银行借款50万元用于经营,董某、刘某、王某三人为其提供连带责任保证。贷款到期后,于某未按照合同约定偿还借款本息,三名保证人也没有承担保证责任,银行遂将四人起诉至法院,要求于某偿还借款本金50万元及利息,其他三名保证人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庭审过程中,三名保证人承认有担保的事实,但对于担保的数额有异议,称借款人于某当时告诉他们担保的数额是20万元而非50万元,而且他们签字时保证合同是空白的,但对此并没有相关证据证实。
此案在审理过程中,对于三名保证人是否应当承担担保责任,以及在什么范围内承担担保责任有以下两种观点。
根据第一种观点,借款人于某告诉保证人担保数额是20万元,因此保证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是担保20万元,超出部分不应承担担保责任。因此,保证人应在20万元的范围内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根据第二种观点,本案三名保证人声称他们在空白格式合同上签字,并不知道于某要借款50万元,但又不能提供相应证据证明。因此,三名保证人应对50万元承担担保责任。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
在合同纠纷案件中,应当坚持“优先保护善意债权人合法权益”和“鼓励交易”的原则。本案中,借款人欺骗担保人的事实,债权人并不知情,债权人是在信任借款人的基础上才同意借款的,债权人并无过错。
根据《担保法》第十三条规定,保证人不承担保证责任的情形之一是主合同当事人双方串通,保证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第四十条规定,主合同债务人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使保证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提供保证的,债权人知道或者应该知道欺诈、胁迫事实的,按照担保法第三十条的规定处理。根据以上规定,只有在债权人存在恶意,担保人在违背自身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提供的保证,担保人才能免除担保责任。本案没有证据证明债权人对主债务人欺骗担保人一事知道或应该知道,因此三名保证人应对50万元借款承担担保责任。
尽管三名保证人在合同上签字时被借款人告知是为借款20万元提供担保,但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在签订合同时,应当仔细审核合同内容,并在自身充分清楚、理解合同内容的前提下签字。核实债权人及真实债务情况,是保证人应尽的审慎注意义务。该三名保证人在空白合同上签字,应该视为其放弃审查其担保债务的相关信息,不利后果应由保证人承担。
保证合同生效的要件以及债权债务责任承担关系。针对保证合同是否需要债务人同意才能生效,存在不同意见。笔者认为,保证合同的生效不以债务人的同意为生效要件,但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可以向债务人追偿。尽管保证人未经债务人同意的担保不能依据保证合同求偿,但可以以
共同保证人如何承担保证责任的问题。共同保证人应按照合同中约定的份额承担保证责任,没有约定的,债权人可请求任意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保证人不承担责任的情形包括新贷偿还旧贷、债权转让和债务人转让部分债务未经保证人同意等。担保期限有约定的按约定
卸货员受伤后乙公司是否需要承担责任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卸货员从事的卸货工作是本职工作内容,与乙公司未形成临时雇佣关系,因此乙公司不需要承担责任。如果装卸工受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责任归属,如果是因工作原因、在工作时间受伤,用人单位应该承担工伤保险
连带担保人在承担保证责任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当债务人无法偿还债务时,保证人需要承担还款责任。连带担保人承担责任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的连带责任保证条款。此外,讨债时需要的证据包括欠条、人证以及对方财产证据等。在司法实践中,债权人需要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