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的实施须有主持人员,然而拍卖应由何人主持,立法及实践中却存在分歧。我国《民事诉讼法》对该问题未予明确,但《执行规定》第46条第 l款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对查封、扣押的被执行人财产进行变价时,应当委托拍卖机构进行变价。”可见,最高人民法院目前的立场是,拍卖须由专门的拍卖机构主持,执行人员无权直接实施拍卖。
与我国不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拍卖原则上是由执行法院或执行人员主持进行的,如在德国,动产的拍卖原则上由执行员实施,应债权人或债务人的申请,执行法院也可以命令由执行员以外的其他人实施拍卖;不动产的拍卖则由执行法院实施。日本不动产和动产的拍卖也都由执行法院或执行官主持进行。我国台湾地区对动产的拍卖一般由书记官督同执达员实施,执行法院认为必要时也可以委托拍卖行或其他适当的人实施;但不动产拍卖只能由书记官督同执达员实施,而不能委托于其他人。
上述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例,必然会使我们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我国完全禁止法院直接主持拍卖活动的做法是否妥当?哪种立法例更符合执行程序自身的规律?我国将来的强制执行法应采取何种立法态度? 我国最新公布的《强制执行法草案》第四稿(2003年7月10日)第129条规定:“拍卖、变卖可以由执行员自行实施,也可以委托有关机构实施;委托有关机构进行变价的,执行员应当监督其按照本法的规定进行。”草案中首次规定了拍卖原则上由执行人员主持进行,采纳了现行各国的普遍做法,具体程序的完善还有待相关立法的补充。
主张将执行中的拍卖一律委托拍卖行实施的观点主要基于下列理由:
然而,这些理由并不足以成为否定法院直接实施拍卖的根据。
首先,拍卖企业与法院相比,前者是纯粹的盈利机构,容易受到利益驱动的影响。法院作为中立性和非盈利性的机构,更能够超然于当事人双方的利益之外,更有利于防止受到利益驱动的影响。
其次,拍卖作为一种重要的变价方式,是执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法院拍卖的权力来源于国家所固有的强制执行权,拍卖本质上是一种执行行为,与一般的交易活动或商务活动不同。法院直接实施拍卖不会有失法院的尊严,反而可以展示法院的公正形象,树立法院的权威,强化生效法律文书必须执行的观念和意识。
此外,拍卖固然需要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但并不意味着每一次拍卖都必须由专业拍卖师来主持。对于一般性的拍卖,执行人员完全可以胜任。委托拍卖过于绝对化,不考虑具体案件情况,可能过于片面。执行人员熟悉案情,具备专门法律知识,有时会取得更好的拍卖效果。
最后,委托拍卖会增加债权人和债务人的费用负担,不利于债权的实现和维护债务人的利益。
综上,本文认为将执行程序中的拍卖一律委托给拍卖机构实施并不合适。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原则上保留执行法院直接实施拍卖的权力,同时规定执行法院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委托拍卖。当事人双方应有权选择由执行法院或拍卖企业实施拍卖,当事人的申请有理的,执行法院应予准许。
此外,费用方面的考虑也是支持法院直接实施拍卖的原因之一。法院自行拍卖不存在佣金问题,有利于债权的实现和维护债务人的利益。
因此,我们主张拍卖原则上应由执行法院实施,并通过强制执行法对拍卖的程序进行规范和完善。
滞纳金缴纳的法律性质、特点和界定。滞纳金具有法定性、强制性和惩罚性的特点。滞纳金是税务机关对未按时缴纳税款的纳税人征收的附带征收。关于滞纳金的法律性质,存在损害赔偿说、行政处罚说、行政秩序罚说和损害赔偿兼行政执行罚说等不同观点。
行政强制执行的定义、特征、执行种类和实施方式。行政强制执行是行政机关或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相对方采取强制手段,促使其履行义务的行为。其特征是执行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院,执行对象范围广泛,包括物、行为和人。执行方式分为直接执行和间接执行,间接执行包括
本文介绍了对于无力赔偿的被告人的处理办法。如果被告人确实无力赔偿且没有财产可供强制执行,可以终止执行。但是,如果在任何时候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以执行的财产,应当随时追偿。根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人民法院可以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应
可见,最高人民法院目前的立场是,拍卖须由专门的拍卖机构主持,执行人员无权直接实施拍卖。我国台湾地区对动产的拍卖一般由书记官督同执达员实施,执行法院认为必要时也可以委托拍卖行或其他适当的人实施;但不动产拍卖只能由书记官督同执达员实施,而不能委托于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