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七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可以裁定终结执行程序,具体情形包括:
1. 申请人撤销申请;
2. 用于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
3. 被执行人是已故公民,无可供执行的遗产且无法承担义务的;
4. 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案件的权利人已故;
5. 被执行人因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无收入来源且丧失劳动能力;
6. 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终结执行的其他情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八条的规定,中止和终结执行的裁定在送达当事人后立即生效。
先予执行使申请人提前实现了判决中可能确定的部分权利,被执行人也提前履行了判决中可能确定的部分义务。从表面上看,案件的实体争议已经解决,诉讼可以终结,申请人可以撤诉。然而,先予执行只是一种假执行,其是否正确合适以及争议是否解决还需要继续审理才能得出结论。
如果允许申请人在先予执行后撤诉,将无形中剥夺被申请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放弃了人民法院的诉讼义务。一旦先予执行不当,将必然导致新的争议,给被申请人造成经济损失。
因此,在先予执行后不应准许申请人撤诉。应该继续审理案件,待案件审结后,如果原告胜诉,人民法院在判决书或调解书中应明确扣除先予执行的款项或特定物品,并返还担保物,双方进行结算。如果原告败诉,人民法院在判决时应同时撤销先予执行的裁定,并返还已执行的款物,并赔偿被申请人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98条的规定,人民法院裁定先予执行应满足以下条件:
1. 当事人提出申请。先予执行是因为当事人一方生产、生活急需而采取的措施,只有当事人提出申请,人民法院才能裁定先予执行。
2. 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不先予执行将严重影响申请人的生活或生产经营。裁定先予执行实际上是在判决确定前,实现未来判决确认的部分实体权利。因此,裁定先予执行必须建立在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前提下。权利义务关系明确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各方享有的权利和负担的义务都是明确的。而“严重影响”是指申请人难以或无法维持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如果对申请人没有这种影响,不能采取先予执行的措施。
3. 被申请人有履行能力。如果被申请人无法履行义务,比如即将破产或身无分文且没有有价值的财物,不能裁定先予执行。
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对象及程序要求。对象包括未按规定缴纳税款的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未按规定期限缴纳所担保税款的纳税担保人,以及对税务机关处罚决定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或不履行义务的当事人。程序上,税务机关需在责令期满后发出催缴税款通知书,若纳
行政强制执行的法律规范及其在不同国家的执行差异。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的规范分散,导致立法统一性和执法模糊性。不同国家在执行权力分配和法律救济机制上存在差异,如英美主要由司法机关执行,我国则是法律授权的由行政机关执行,法律未授权的由法院执行。我国的行政救济
行政处罚的执行及行政强制执行权的有关内容。行政机关在行使强制执行权时需遵守法律规定,其范围因法律而异。我国以人民法院为主体的强制执行机关规定了行政机关的强制执行权限。当行政处罚决定难以执行时,需申请法院执行或自行执行。此外,只有公安机关可限制人身自由
民事纠纷的四种解决途径:协商解决、调解解决、仲裁解决和诉讼解决。协商解决和调解解决注重当事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适用于友好协商的情况;仲裁解决和诉讼解决具有法律强制执行力,适用于需要法院或仲裁机构介入并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决的情况。当事人应根据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