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七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可以裁定终结执行程序,具体情形包括:
1. 申请人撤销申请;
2. 用于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
3. 被执行人是已故公民,无可供执行的遗产且无法承担义务的;
4. 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案件的权利人已故;
5. 被执行人因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无收入来源且丧失劳动能力;
6. 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终结执行的其他情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八条的规定,中止和终结执行的裁定在送达当事人后立即生效。
先予执行使申请人提前实现了判决中可能确定的部分权利,被执行人也提前履行了判决中可能确定的部分义务。从表面上看,案件的实体争议已经解决,诉讼可以终结,申请人可以撤诉。然而,先予执行只是一种假执行,其是否正确合适以及争议是否解决还需要继续审理才能得出结论。
如果允许申请人在先予执行后撤诉,将无形中剥夺被申请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放弃了人民法院的诉讼义务。一旦先予执行不当,将必然导致新的争议,给被申请人造成经济损失。
因此,在先予执行后不应准许申请人撤诉。应该继续审理案件,待案件审结后,如果原告胜诉,人民法院在判决书或调解书中应明确扣除先予执行的款项或特定物品,并返还担保物,双方进行结算。如果原告败诉,人民法院在判决时应同时撤销先予执行的裁定,并返还已执行的款物,并赔偿被申请人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98条的规定,人民法院裁定先予执行应满足以下条件:
1. 当事人提出申请。先予执行是因为当事人一方生产、生活急需而采取的措施,只有当事人提出申请,人民法院才能裁定先予执行。
2. 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不先予执行将严重影响申请人的生活或生产经营。裁定先予执行实际上是在判决确定前,实现未来判决确认的部分实体权利。因此,裁定先予执行必须建立在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前提下。权利义务关系明确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各方享有的权利和负担的义务都是明确的。而“严重影响”是指申请人难以或无法维持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如果对申请人没有这种影响,不能采取先予执行的措施。
3. 被申请人有履行能力。如果被申请人无法履行义务,比如即将破产或身无分文且没有有价值的财物,不能裁定先予执行。
胜诉后对方不履行抚养费判决的处理方法。当事人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期间为两年。离婚孩子的抚养费承担方式包括父母双方协议、人民法院判决和抚养费的变更。抚养费变更包括增加、减少和免除三种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滞纳金缴纳的法律性质、特点和界定。滞纳金具有法定性、强制性和惩罚性的特点。滞纳金是税务机关对未按时缴纳税款的纳税人征收的附带征收。关于滞纳金的法律性质,存在损害赔偿说、行政处罚说、行政秩序罚说和损害赔偿兼行政执行罚说等不同观点。
行政复议决定的强制执行程序。当被申请人不履行生效的复议决定时,行政复议机关或上级行政机关应责令其履行。若申请人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机关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复议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在不同情况下,按照特定规则申请行政复议。当事人如
行政强制执行的定义、特征、执行种类和实施方式。行政强制执行是行政机关或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相对方采取强制手段,促使其履行义务的行为。其特征是执行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院,执行对象范围广泛,包括物、行为和人。执行方式分为直接执行和间接执行,间接执行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