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税收法律规定,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指的是未按照规定期限缴纳税款或在税务机关进行检查时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并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应纳税财产或应纳收入的迹象的纳税人。此外,未按照规定期限解缴税款的从事生产经营的扣缴义务人也是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对象之一。
纳税担保人包括生产经营的自然人和单位,以及非生产经营的自然人和单位。现行税收法律将纳税担保人纳入到可以执行强制措施范围内,分为一般纳税担保人和连带纳税担保人。税务机关在实施强制执行措施时,应根据担保法的规定来区分一般担保和连带担保,并相应地行使权利。
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适用范围广泛,不仅限于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对于未申请行政复议或不起诉的当事人,且未履行处罚决定的义务,税务机关可以采取税收强制执行措施。
税收强制执行措施必须在责令期满后才能进行。具体要求如下:
税务机关在责令期限届满后,应先行发出《催缴税款通知书》,责令纳税人在一定期限内缴纳税款,并加算滞纳金。通知书一式两份,一份送达,一份留存。这一步骤体现了强制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如果纳税人在责令期限内未履行纳税义务,税务机关只能采取税收保全措施,而不是税收强制执行措施。
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对象及程序要求。对象包括未按规定缴纳税款的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未按规定期限缴纳所担保税款的纳税担保人,以及对税务机关处罚决定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或不履行义务的当事人。程序上,税务机关需在责令期满后发出催缴税款通知书,若纳
行政强制执行的法律规范及其在不同国家的执行差异。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的规范分散,导致立法统一性和执法模糊性。不同国家在执行权力分配和法律救济机制上存在差异,如英美主要由司法机关执行,我国则是法律授权的由行政机关执行,法律未授权的由法院执行。我国的行政救济
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强制法中关于提起诉讼和申请强制执行的时间限制。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知道行政行为后6个月内应提起诉讼,而行政机关在当事人不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诉讼且不履行行政决定后,可在满6个月后的3个月内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此外,申请强制执行需提交相关
申请强制执行的主体是依法没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例如,《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八十八条第三款规定:“当事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的,作出处罚决定的税务机关可以采取本法第四十条规定的强制执行措施,或者申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