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性原则的存在与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有密切的联系,例如在决定是否强制执行,采取何种强制措施等方面,行政机关拥有的自由裁量权尤为突出。合理性原则在行政强制执行中的具体表现有:采取强制措施的动机应符合行政目的,实施强制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强制执行手段应得当。首先,行政强制的目的要合理。行政强制执行的目的只有一个,即迫使当事人履行行政处罚决定,行政机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要严格遵守这一原则,不能借强制手段实现其他目的,否则应构成不合理的强制执行。例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能因某个法人不交纳非法摊派的款项而冻结其资金,查封变卖其财产。税务部门不能因纳税人在法定期限内最晚一天缴纳而冻结并划拨其银行存款
其次,行政强制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实现,行政机关决定实施强制执行后,必须选择最合理的手段实现强制目的。这在国外许多国家的强制执行法中都有所体现。如奥地利的“比例原则”,就是强调行政强制措施要和当事人应履行的义务成适当比例,不能过分加重当事人的负担。例如,因当事人拒绝交纳10元罚款而采取50元的执行罚手段显然是不成比例的。行政机关在强制执行时,无论是选择强制措施还是适用强制手段都必须合理妥当。
祖母是否享有对孙子的探望权问题。虽然我国《婚姻法》未明确规定隔代亲属的探望权,但在具体个案中,正确行使探望权有助于子女身心健康。同时,探望权是自动享有的,受阻时可通过合法程序进行救济,强制执行措施包括说服、教育、警告以及拘留、罚款等,但不能对子女人身
滞纳金缴纳的法律性质、特点和界定。滞纳金具有法定性、强制性和惩罚性的特点。滞纳金是税务机关对未按时缴纳税款的纳税人征收的附带征收。关于滞纳金的法律性质,存在损害赔偿说、行政处罚说、行政秩序罚说和损害赔偿兼行政执行罚说等不同观点。
行政强制执行的定义、特征、执行种类和实施方式。行政强制执行是行政机关或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相对方采取强制手段,促使其履行义务的行为。其特征是执行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院,执行对象范围广泛,包括物、行为和人。执行方式分为直接执行和间接执行,间接执行包括
刑罚罚金的标准,其标准会根据犯罪性质、情节和犯罪人的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确定。同时,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缓刑。对于不交刑罚罚金的情况,法律会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并且不交罚金可能会影响罪犯的减刑和假释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