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情形,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行政强制执行是指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强制履行义务的行为。
限制公民人身自由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用于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情形。
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用于制止违法行为、保护证据、控制危险等情形。
扣押财物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用于暂时控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以保证行政决定的履行。
冻结存款、汇款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用于暂时限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金流动,以确保行政决定的履行。
除以上列举的行政强制措施外,还有其他形式的行政强制措施,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11条第1款的规定,行政强制措施属于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范围内的具体行政行为。然而,并非对任何行政强制措施不服都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强制措施是否具有可诉性,主要取决于该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相对人权益的关系。
对于行政即时强制措施而言,由于它是一个独立的、实实在在的处置相对人权益的行动,实施终了的行政即时强制措施具有独立性、完整性和成熟性,与行政相对人有利害关系,因此具有可诉性。
对于一般性行政强制措施而言,由于它是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前或过程中采取的,并不以行政相对人负有特定义务为前提。因此,它的采取可能带来两种结果:一种是行政强制措施被行政处罚或其他具体行政行为所吸收,不具有独立的意义,因而不具有可诉性;另一种是行政强制措施虽然被解除,但曾对相对人权益造成影响或损害,这种行政强制措施具有独立、完整的具体行政行为特征,因此具有可诉性。
行政强制执行措施是以行政主体预先为相对人设定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存在为前提的。当相对人不履行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义务超过自行履行的法定期限,且未产生延缓具体行政行为效力的法定情形时,行政主体有权采取强制措施来督促相对人履行义务。
对于行政强制执行措施的可诉性,需要考察其与相对人权益的关系。一种情况是行政强制执行措施不增减相对人的权益或义务,因此不具有可诉性;另一种情况是行政强制执行措施通过增加相对人义务的方式来督促履行,这种行政强制执行措施具有可诉性。
需要注意的是,法院根据行政机关的申请,依法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强制执行措施属于司法强制措施,不在可诉行政强制措施之列。对于其他行政强制执行措施,由于对相对人权益产生或影响,因此允许对其提起诉讼,以保障相对人合法权益,实现行政行为的司法监控。
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程序包括以下步骤:
购买经济适用房所需的贷款材料清单及申请条件。购买经济适用房需准备家庭户籍证明、家庭年收入证明和购房申请书等材料。同时,介绍了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中关于申请购买的条件和审核程序。另外,还强调了购买经济适用房时的注意事项,包括地理位置、户型选择和购房合同
因违反土地法规的单位或个人被处罚的相关事项。被处罚单位或个人的信息、具体违反的土地法规条款、以及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的处罚内容都会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详细列出。同时,文章还涉及了复议和强制执行等后续事宜。
没收违法所得的定义和实施方式,包括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剥夺违法行为人的违法所得财物。追缴和处理违法所得应遵循“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违法所得的计算需要准确查证,全面收集相关证据并遵循“全面调查、客观公正”的原则。缴纳方式包括当事人自愿缴纳
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和行政强制措施的含义及区别。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是行政机关在证据可能灭失或难以获取时采取的措施,旨在更好地获取证据;而行政强制措施则是制止违法行为、避免危害等的暂时性控制行为。两者的区别在于控制方式、行为性质和功能设定不同。证据先行登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