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2006年6月22日,王某向朋友借款4万元,约定借款期限为一年,月利率为6‰。并且万某在借条上出具了担保承诺书,其主要内容是万某自愿为上述借款的偿还提供担保。如王某到期未还清贷款,由担保人负责还款,担保人万某负责还款。贷款到期后,陈某多次催促,但都失败了。因王某经济困难,将万某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决万某承担担保责任,而万某则提出自己享有作为一般担保的一审先诉抗辩权的抗辩。
【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本案担保的表述符合《担保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一般担保,应认定为一般担保,万某享有先诉抗辩权。
另一种观点认为《担保法》第十九条规定,对保证方式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按照连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责任。只有采用“一般保证”文字表述,才可认定为一般保证,本案中对保证方式没有明确约定,故而应为连带责任保证,万某不享有先诉抗辩权。
【分析】
我同意第一种意见。笔者认为,我国担保法的主要立法目的是“保障债权的实现”,第19条的规定充分体现了注重保护债权人的立法倾向。但第十九条的“明文规定”不能理解为“一般保证”一词,否则为连带责任保证。
首先,《担保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为一般保证。该条款明确了一般保证的内涵,也表明其外延不限于“一般保证”一词。如果当事人的约定能够明确体现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意思,则应当视为一般保证。比如合同中约定保证人承担补充赔偿责任或者是第二顺序债务人等。
其次,从担保合同的订立来看,并不是担保合同的所有当事人都熟悉或者知道担保法中专业术语或知晓,也不应该过于苛求当事人必须在合同中使用这些专业术语条款,因此不能否认一般担保的成立。否则很容易违背保证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导致债权人和保证人之间的利益过度失衡。
因此,本案中,虽然万某在承诺书中没有“一般保证”二字,但约定若王某到期未能清偿借款,则担保人负责返还的内容应视为明确约定保证方式为一般保证,因此万某在第一次诉讼中享有先诉抗辩权。
企业贷款中股东的责任。企业贷款时,财产需承担债务责任,股东若提供连带责任担保则要对债务负责。公司应以其全部财产承担债务,股东责任限于认缴的出资额或股份。同时,企业贷款需符合国家政策、行业政策及银行规定,包括良好的信誉记录、合规的注册和资质等条件。
连带共同保证的法律解释,即当有两个以上保证人为同一债务提供保证且未约定保证份额时,各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在主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要求任一保证人承担全部责任。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无法追偿部分应按内部约定比例分担。
担保法第十八条关于连带责任保证的定义和规定。连带责任保证是当债务人到期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清偿,也可以要求保证人清偿的担保形式。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加重了保证人的负担,但对债权人更为有利。在审判实践中,需要注意主债务履行期限和主债务人的
股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关系、股权作为对法人的控制权及其影响,重点讨论了股权转让对法人财产权的影响以及法人代表的连带责任问题。股权决定法人财产权,但在承担民事责任时,法人财产权不受股权辖制。股权转让不影响法人财产权,法人代表在股权转让违约时需要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