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行政与行诉 > 治安管理处罚法 > 治安处罚程序 > 缓形期间受治安处罚会有影响吗

缓形期间受治安处罚会有影响吗

时间:2024-03-03 浏览:1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30792

缓刑的执行和撤销

一、缓刑的规定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被判处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需要遵守以下规定:

  1. 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规,并服从监督。
  2. 按照规定定期向执行缓刑的机关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3. 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4. 如需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迁居,必须经过考察机关批准。

缓刑的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即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判决之前的先行羁押时间不能折抵缓刑考验期限。

二、缓刑的考察和处理

根据不同情况,对缓刑犯的考察和处理有以下三种情况:

  1. 如果缓刑犯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又犯新罪或在判决宣告前发现其他未判决的罪行,应撤销缓刑,并对新犯的罪行或新发现的罪行进行判决,根据刑法第9条的规定,对前罪和后罪判处的刑罚进行数罪并罚。
  2. 如果缓刑犯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并且情节严重,应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3. 如果缓刑犯在缓刑考验期限内没有上述情况,缓刑考验期满后,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并且应公开宣告。

被判缓刑的注意事项

一、有罪宣告和暂不处于刑罚

被判缓刑并不意味着不被认定有罪。缓量刑与缓宣告制度不同,缓宣告是对有悔改希望的犯罪分子暂时不作刑罚的宣告,在一定期间内,如果没有新罪行,则不再作有罪判决。而缓量刑是在宣告行为人有罪的前提下进行,更能体现罪行法定原则。

缓量刑只是作出有罪宣告,而不同时判处具体刑罚。与缓执行制度不同,缓执行是在刑罚宣告后一定期限内附条件地暂缓执行刑罚。缓量刑是暂缓适用刑罚,而不是暂缓刑罚的执行。

二、考察监管机构和程序规范

对于被暂缓量刑的人员,需要由专门的机构负责监管,并由专职考察官进行考察。考察监管过程需要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采用暂缓量刑制度能够真实体现惩罚和宽大相结合的政策,避免现行缓执行制度存在的弊端,更好地发挥缓刑制度的作用。

适用缓刑的对象

根据我国刑法典的规定,判断一个犯罪人是否适用缓刑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适用缓刑的对象必须是被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这里的3年以下并非指法定刑,而是指法院实际宣告的刑罚。
  2. 犯罪分子不能是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和累犯的社会危害性大,主观恶性深,适用缓刑难以防止其重犯。
  3. 除上述两种类型外的一般犯罪分子,如果同时符合以下条件,可以适用缓刑: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为保护未成年人和弱势群体,只要满足上述三个条件,不满18周岁、怀孕的妇女和已满75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卖淫行为的治安拘留及处罚

    《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于卖淫行为及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卖淫行为将被处以拘留和罚款,具体根据情节轻重而定。在公共场所拉客招嫖和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也将会受到处罚。此外,卖淫行为的治安拘留记录将永久保留在个人档案中。

  • 亲人被公安机关抓走,如何应对?

    如何应对亲人被公安机关抓走的情况。首先要了解情况并与公安机关或检察院联系;其次了解犯人的权利,包括传唤和拘传的时间限制,以及公安机关应在24小时内通知家属拘留原因和地点;若长时间无消息,可寻求通知并联系当地派出所;最后,如确认亲人被拘留并知道羁押场所

  • 网站拒不删除淫秽色情信息 将以同案犯论处

    利用互联网制作传播淫秽色情信息行为将受到严厉打击。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利用互联网传播淫秽信息将面临治安处罚或刑事处罚,具体根据情节轻重而定。而将裸照存放于个人qq空间供自己欣赏并不算违法行为,但如果将其公开或传播到其他平台,则构成传播行为,将受到法律处

  • 如何处理寻衅滋事

    对于寻衅滋事的处理,如果不构成犯罪,只需要进行治安处罚即可。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寻衅滋事的行为包括结伙斗殴、追逐、拦截他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等。一般情况下,处以五日以上十日以下的拘留,并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 寻衅滋事怎么处理
  • 轻伤案件中故意伤害的法律责任与处罚
  • 法医鉴定:揭秘轻微伤与轻伤的区别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