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过程中发生纠纷,可以选择向行政主管部门投诉,也可以根据民事法律的规定,直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政府采购法》和《招标投标法》赋予供应商救济的法律规定属于任意性法律规范,供应商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决定救济的途径。
供应商可以根据《政府采购法》和《招标投标法》的规定,向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提出质疑,也可以向主管的财政部门提出投诉。这种救济方式属于行政救济,通过行政主管部门的介入来解决纠纷。
供应商也可以选择直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来解决政府采购纠纷。根据《政府采购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政府采购合同适用《合同法》。根据《合同法》规定,合同缔约程序或履约过程中发生的争议,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享有管辖权。
在政府采购合同缔约过程中,不论是投标供应商还是采购主体,任何一方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损害信赖利益,受损方均有权提出索赔。根据现行法律,投标供应商与招标公司之间发生的争议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由这一法律关系所引起的损害事实属于民事纠纷。因此,落标供应商可以作为原告,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被告进行赔偿。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的规定,政府采购纠纷可以作为民事案件受理范围。因此,政府采购发生纠纷的供应商可以选择向法院提起诉讼,寻求法律救济。
政府采购合同的违约责任及其适用法律问题。政府采购合同的违约责任是合同当事人违反有效政府采购合同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在适用法律时,由于《政府采购法》和《合同法》对违约责任的界定不一致,导致在实际情况中可能会导致法律适用上的不一致。建议完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
政府采购中的行政复议制度。该制度允许供应商在采购行为侵犯其权益时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复查。行政复议机关会审查采购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并遵循一系列程序规定以确保公正和透明,如听取陈述、参与过程、公开审议等。
政府采购制度在实际执行中与其本义的背离问题。文章指出当前政府采购定义将采购人定位为各级政府,这违背了政府采购确保政府资金所有权的初衷。采购单位利用采购人定位和相关法律规定作为抗拒政府采购的法律依据,导致采购人的定义与招投标法不一致,监督管理流于形式,
公开招标方式、邀请招标方式、竞争性谈判方式、单一来源方式和询价方式的定义、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公开招标适用于货物服务采购项目达到公开招标数额标准的情况;邀请招标适用于具有特殊性只能从有限范围供应商采购的情况;竞争性谈判适用于特定情形;单一来源方式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