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担保法》规定,分期履行债务的保证期间应从每笔债务履行期限届满时分别起算,而不是最后一笔债务履行期限届满时开始起算。虽然法律和司法解释对此没有明确规定,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分期履行债务时,诉讼时效从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算。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涉及到的保证期间应从最后一笔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算,起诉保证人不存在保证期间上的法律障碍。
对于保证担保,书面借据中签有保证人名字的,保证人应承担相应的保证责任。如果仅有签字,法官应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判断签字人是借款的保证人还是仅起介绍联系的中间人。保证担保属于人的担保,一般来说保证人的担保都是无偿的,责任较重。
在对保证人的认定上,法官应持谨慎态度,重点查明签字人是否参与了借款的过程,并是否有保证的意思表示。如果没有证据证实,不应认定为保证人。在有中间人的借贷关系中,中间人联系借贷双方,出借人一般是基于对中间人的信任而借出款项。然而,这种单方的信任不能作为中间人有保证担保的意思表示。在审理有保证人的借贷关系中,法官还应查明保证是否有效。如果保证无效,保证人将不承担保证责任。此外,在保证人主张不愿承担保证责任时,法官还应注意查明保证人是否有免责事由。
在借贷纠纷中,保证人的免责事由包括以下情况:
自然人间借贷的抵押担保中常见的是房屋抵押,抵押人可由出借人或第三人设定,一般在书面借据上写有抵押条款。在审理房屋抵押问题时,法官应首先确认借据中抵押条款是否有效。
具体而言,法官在审理房屋抵押问题时,应着重查明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抵押的房屋状况。根据法律规定,抵押的房屋处于以下状况时,抵押无效:
第二,办理登记情况。根据担保法的规定,房屋抵押应当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因此,虽然当事人在借据中写有抵押条款,但并不当然产生抵押的效力,当事人还需履行法定的登记手续。如果当事人未办理抵押登记,则不能认定抵押担保生效。如果当事人办理抵押物登记时,因登记部门原因无法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人向出借人交付了房屋产权证,可以认定出借人对该房屋享有优先受偿权。但由于登记是一种公示手段,当事人未办理抵押登记,就不能对抗第三人。
通过上述详细介绍,我们可以得知最后一期履行期限是主债务履行期届满日,而保证期间的起算点正是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如果您的情况比较复杂,本网站也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进行法律咨询。
借款合同担保的无效情形,包括担保主体不合格、单位内部机构或职能部门的担保无效、公司董事、经理的私自担保无效、欺诈、胁迫、恶意串通造成的担保合同无效、以禁止流通物提供担保的合同无效、未经批准及无权设立的对外担保无效以及主合同无效等情况。同时,文章还涉及
反担保追偿权的诉讼时效问题以及反担保成立的条件。担保追偿权是在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后才能行使的权利,但在特定情况下,如债务人破产未申报债权,保证人可预先行使追偿权。担保人在行使追偿权时需遵守诉讼时效限制。反担保的成立则需具备几个条件:第三人向债权人提供
中国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的相关问题,阐述了境内机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金融机构等不能自主对外担保的原因。对外担保包括保证、抵押或质押担保等,但留置和定金不包括在内。根据担保法和司法解释,某些对外担保的合同无效,如未经批准或登记对外担保、为境外机构向境内债权
关于执行保证人的遗产的法律规定,包括被执行人是公民去世后的债务偿还方式以及保证人死亡后其遗产的处理方式。依据相关法律条款,无论遗产是否有人继承,债权人都可以申请将被执行人的遗产作为执行标的来偿还债务。同时,探讨了保证人死亡后如何执行其遗产,根据不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