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担保法》规定,分期履行债务的保证期间应从每笔债务履行期限届满时分别起算,而不是最后一笔债务履行期限届满时开始起算。虽然法律和司法解释对此没有明确规定,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分期履行债务时,诉讼时效从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算。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涉及到的保证期间应从最后一笔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算,起诉保证人不存在保证期间上的法律障碍。
对于保证担保,书面借据中签有保证人名字的,保证人应承担相应的保证责任。如果仅有签字,法官应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判断签字人是借款的保证人还是仅起介绍联系的中间人。保证担保属于人的担保,一般来说保证人的担保都是无偿的,责任较重。
在对保证人的认定上,法官应持谨慎态度,重点查明签字人是否参与了借款的过程,并是否有保证的意思表示。如果没有证据证实,不应认定为保证人。在有中间人的借贷关系中,中间人联系借贷双方,出借人一般是基于对中间人的信任而借出款项。然而,这种单方的信任不能作为中间人有保证担保的意思表示。在审理有保证人的借贷关系中,法官还应查明保证是否有效。如果保证无效,保证人将不承担保证责任。此外,在保证人主张不愿承担保证责任时,法官还应注意查明保证人是否有免责事由。
在借贷纠纷中,保证人的免责事由包括以下情况:
自然人间借贷的抵押担保中常见的是房屋抵押,抵押人可由出借人或第三人设定,一般在书面借据上写有抵押条款。在审理房屋抵押问题时,法官应首先确认借据中抵押条款是否有效。
具体而言,法官在审理房屋抵押问题时,应着重查明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抵押的房屋状况。根据法律规定,抵押的房屋处于以下状况时,抵押无效:
第二,办理登记情况。根据担保法的规定,房屋抵押应当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因此,虽然当事人在借据中写有抵押条款,但并不当然产生抵押的效力,当事人还需履行法定的登记手续。如果当事人未办理抵押登记,则不能认定抵押担保生效。如果当事人办理抵押物登记时,因登记部门原因无法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人向出借人交付了房屋产权证,可以认定出借人对该房屋享有优先受偿权。但由于登记是一种公示手段,当事人未办理抵押登记,就不能对抗第三人。
通过上述详细介绍,我们可以得知最后一期履行期限是主债务履行期届满日,而保证期间的起算点正是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如果您的情况比较复杂,本网站也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进行法律咨询。
保证担保的法律特征,包括属于人的担保范畴、保证人是第三人、保证债权不具有优先受偿权、设立程序简便等。同时,文章还阐述了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和实现债权的费用等。最后,担保人承担责任的注意事项也值得注意,包括保证方式的约定和
担保合同的内容,包括债权担保、保证合同、抵押合同和质押合同等。担保合同涉及担保权和担保义务的关系,担保权可分为人的担保和物的担保,二者效力不同。各类担保合同都包括被担保的主债权种类和数额、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期限、担保方式及范围等要素,如合同内容不完全,
担保人责任的免除情形。担保人在保证期间未经同意允许债务人转移债务、债权人未在规定时间内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未请求保证人承担责任等情况下,不再承担保证责任。同时,也介绍了担保人承担的责任,即在债务人不能履行义务时,担保人在担保金额范围内承担偿还
担保人的追偿权问题。担保人在偿还债务人的债务后,可以向债务人行使追偿权,享有债权人对债务人的权利,但不得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同时,文章还涉及担保合同的签字问题,担保合同保证人未签字则担保合同不成立。另外,借款担保人有一定的有效期,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