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担保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保证期间可以分为有约定、无约定和约定不明三种情况。
1、当事人对保证期间有约定的情况下,按照约定的内容执行。
2、如果保证合同约定的期间早于或等于主债务履行期限,则视为未约定保证期间。根据《担保法》第25条的规定,如果一般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没有约定保证期间,那么保证期间从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六个月。
3、如果保证合同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时为止或类似内容,则视为约定不明。根据《担保法司法解释》第32条第2款的规定,如果保证合同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时止或类似内容,那么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计算两年。
根据《担保法》第26条的规定,如果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那么债权人有权在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
根据《担保法司法解释》第7条的规定,如果最高额保证合同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保证期间,那么保证期间为清偿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
如果没有约定债务清偿期限,那么保证期间从最高额保证终止之日或债权人收到保证人终止保证合同的书面通知到达之日起计算六个月。
对于约定保证期间的变动,必须经过保证人的书面同意。根据《担保法司法解释》第30条第二款的规定,如果债权人和债务人对主合同的履行期限进行了变动,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的,保证期间将按照原合同约定的或法律规定的期间执行。
根据《担保法司法解释》第31条的规定,保证期间不会因为任何事由发生中断、中止、延长的法律后果。
保证担保范围的法律规定及实际操作。担保范围包括主债权、利息等,并可根据保证合同进行约定。保证人在债权转让时应继续承担保证责任,但在债务转让或主合同变更时需取得其书面同意。保证范围可因主债务减少而减少,新增债务需经保证人同意担保。
借款合同担保的无效情形,包括担保主体不合格、单位内部机构或职能部门的担保无效、公司董事、经理的私自担保无效、欺诈、胁迫、恶意串通造成的担保合同无效、以禁止流通物提供担保的合同无效、未经批准及无权设立的对外担保无效以及主合同无效等情况。同时,文章还涉及
中国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的相关问题,阐述了境内机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金融机构等不能自主对外担保的原因。对外担保包括保证、抵押或质押担保等,但留置和定金不包括在内。根据担保法和司法解释,某些对外担保的合同无效,如未经批准或登记对外担保、为境外机构向境内债权
中国《担保法》中关于保证期间是否可以中断的问题。保证期间可以中断,如果债权人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保证期间将适用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保证期间具有积极效力和消极效力,旨在平衡债权人和保证人的利益,确保责任的有效履行并在一定条件下减轻保证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