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证书是指根据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公证机构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公证制度是国家司法制度的一部分,旨在预防纠纷、维护法制、巩固法律秩序。
公证机构的证明活动与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诉讼活动有所不同。前者是在民事争议发生之前,对法律行为和有法律意义的文书、事实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给予认可,以防止纠纷,减少诉讼。它不能为当事人解决争议。而后者是在民事权益纠纷发生并由当事人起诉之后进行的,其目的是作出裁决。
一切公证行为都产生证据上的效力。
首先,任何法律行为和有法律意义的文书、事实经过公证证明后,国家会证明它们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从而产生法律上的证据效力。在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时,如果涉及某项文书的收集和调查证据,而该文书经过公证证明,那么法院将确认其效力,并可以直接采证。当然,如果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公证证明,那么公证证明的效力就会被否定。
其次,依照法律必须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公证证明成为这些法律行为生效的必要条件。法律对于不同的法律行为有不同的形式要求,包括口头、书面和公证证明,取决于该法律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关系的重要性、复杂性以及对第三方的作用。即使法律没有规定,当事人自行协议将公证证明作为双方法律行为的必要形式条件之一,那么该法律行为也必须经过公证证明才能成立。
最后,对于债权文书,如果债权人和债务人对权利义务关系没有争议,并经过公证证明具有强制执行效力,那么当债务人拒不履行时,债权人可以直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而无需向法院起诉要求作出裁决。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公证活动的若干规定,明确了公证机构在七种情形下的过错认定标准,包括出具不真实、不合法公证书等。同时规定了当事人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申请公证的责任承担方式。该规定为人民法院审理涉及公证的民事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据,规范了公证制度,有利于预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涉及公证活动相关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该规定明确了涉及公证活动的民事案件的起诉、受理、公证机构的过错认定标准以及责任承担等问题,旨在统一裁判标准,规范公证活动,预防纠纷,促进社会和谐。规定明确了不同情况下的公证书处理方式和公证
关于公证活动相关民事案件的审理规定。文章明确了公证机构作为被告的侵权责任纠纷案件的受理情况,以及公证书变更、撤销或确认无效的受理方式。同时,规定了公证书争议的民事诉讼处理方式,并明确了公证机构的过错认定情形和虚假证明材料的赔偿责任。此外,文章还规定了
公证机构审核相关资料并经调查核实后,出具继承权公证书,继承人即可凭该公证书到相关银行办理取款手续。该项存款的继承权发生争执时,由人民法院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