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复议指定管辖可能基于下列情况发生:
(1)有管辖权的行政机关由于某种程序上的原因,或者由于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或行使管辖权确有困难,此时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指定某一合适的行政机关管辖。
(2)行政复议机关因复议案件管辖权发生争议,争议双方协商不成时,由它们共同上一级机关指定管辖。
相关知识:
行政复议管辖
(一)一般管辖
1.选择管辖
(1)对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由申请人选择,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2)对经国务院批准实行省以下垂直领导的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选择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省、自治区、直辖市另有规定的,依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办理。
2.上级管辖
(1)对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只能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2)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3.本级管辖
对国务院部门或省级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或省级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最终裁决。
(二)特殊管辖与转送管辖
1.特殊管辖
(1)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只能向设立这些派出机关的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2)对政府工作部门设立的派出机构“依法”“以自己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申请人可选择向设立它的部门或者该部门的本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3)对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分别向直接管理该组织的地方人民政府、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或者国务院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4)对两个或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以共同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其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5)对被撤销的行政机关在撤销前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2.统一接受申请
(1)对于特殊管辖的案件,申请人也可以向具体行政行为发生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由接受申请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依法办理(受理或转送管辖)。
(2)接受属特别管辖的行政复议案件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对不属于自己受理范围的行政复议申请,应当在收到该复议申请之日起7日内转送有关复议机关,并告知申请人。
3.转送管辖
(1)适用转送管辖的条件
①必须属于特殊管辖的复议案件;
②转送机关是县级人民政府,且对该案件没有管辖权;
③受转送的复议机关对该案件有管辖权。
(2)受转送的复议机关的处理
①受转送的复议机关不能拒绝接受转送,也不能再自行转送其他复议机关。
②如果受转送的复议机关认为对该转送案件确无管辖权,应当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复议机关提出。
(三)协商管辖和指定管辖
申请人就同一事项向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有权受理的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的,由“最先收到”行政复议申请的行政机关受理;同时收到行政复议申请的,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的行政机关在10日内协商确定;协商不成的,由其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在10日内指定受理机关。
行政案件的指定管辖及其条件。指定管辖发生在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对行政处罚管辖问题存在纠纷或者因特殊情况无法行使管辖权时,由上级机关确定由谁管辖。管辖争议源于行政机关职责不清,社会生活、公共事务的管理交叉,权责不明确。在行政处罚实践中,因法律、法规规定存在
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选择问题。在涉及多个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时,原告可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选择其中一个提起诉讼。同时,最先收到诉状的人民法院具有管辖权。在特定情况下,受诉人民法院可一并管辖多个行政行为。当共同管辖发生争议时,可进行协商或指定管辖。确保行政诉
管辖权转移的基本概念和条件,包括制度定义、四个条件以及三种情况。该制度主要针对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转移,明确了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指定下级法院审理或自行审理的情形。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取消了从上级法院转移到下级法院的规定,体现了行政诉讼管辖权转移的特殊性
行政诉讼中的裁定管辖,包括移送管辖、指定管辖和管辖权的转移。文章详细解释了这些管辖方式的概念、应用场景和相关原则,如便于当事人参加诉讼、有利于法院审理和保障公正等。若对行政诉讼管辖有疑问,有在线律师提供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