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指定管辖需要重新立案吗
重新立案指的是,当事人在一定情况下按要求到立案庭进行再一次立案登记。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指定管辖的案子不需要重新立案,而是重新计算审理期限。
指定管辖适用的原则
1、以适用为例外的原则。检察机关以指定的方式确定具体案件的立案管辖权,是检察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的一种形式,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随意性。为了防止自由裁量权在立案环节的扩张而导致指定管辖权的滥用,应对检察机关指定立案管辖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作出明确限定,坚持“不适用为常态、适用为例外”的原则。具体而言,职务犯罪案件立案管辖权的确定,应效仿刑事诉讼法对审判管辖的立法模式,立足于通过建立和完善立案管辖的级别管辖、地区管辖和专门管辖等制度,制定一般原则性的适用规则。各级检察机关根据这些规则,就能够主动担负起具体案件的管辖职能。除此之外的案件,才能以指定的方式确定管辖。而对于立案管辖权已经确定的职务犯罪案件,因特殊原因需要通过指定方式改变管辖时,应当审慎审查并严格控制数量。
2、一次指定到位的原则。职务犯罪案件具有不易发现、隐蔽性强、干扰阻力大等特殊性,侦破案件的战机往往稍纵即逝,为防止因时过境迁、证据流失等原因导致案件流产,就需要在案发后及时立案并展开侦查,短时间内迅速发现、收集和固定证据。从这个意义上,指定立案管辖在程序设计和实际运行中应突出“以快制胜”的功能理念,尽量简化指定管辖的报请和审批手续、减少指定的环节和层级,提高指定立案管辖的时效性。对指定立案管辖的案件,应由上级检察机关直接指定给实际立案的下级检察机关受理,确保案件尽早进入刑事追诉程序,避免因自上而下层层指定、重复指定而贻误战机或引发新的管辖权争议,这既是节省诉讼司法资源的需要,也是最大限度提高诉讼效率的需要,体现了指定立案管辖保障诉讼顺利进行的功能价值。
3、“立侦相统一”的原则。一般情况下,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由立案的检察机关负责。但近些年,不少省、地两级检察机关在职务犯罪侦查中采取大兵团作战,将本单位立案的案件交由从辖区抽调的基层院检察干警侦查,形成事实上的“立而不侦”。不可否认,大兵团作战对集中辖区的优势人力资源,突破职务犯罪大要案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两个证据规定”出台、新刑事诉讼法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大背景下,证据的合法性被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不仅要求证据内容和取证过程合法,对取证主体的合法性也提出明确要求。抽调的办案人员由于没有立案单位正式任命的法律职务,他们基于立案单位名义对外收集的证据就会面临取证主体合法性的质疑,并最终影响案件的后续诉讼进程。因此,对指定立案管辖的职务犯罪案件必须坚持立案单位自行侦查的原则,抽调办案人员应该从本单位具有法律职务的检察人员中调配解决。
行政案件的指定管辖及其条件。指定管辖发生在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对行政处罚管辖问题存在纠纷或者因特殊情况无法行使管辖权时,由上级机关确定由谁管辖。管辖争议源于行政机关职责不清,社会生活、公共事务的管理交叉,权责不明确。在行政处罚实践中,因法律、法规规定存在
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选择问题。在涉及多个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时,原告可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选择其中一个提起诉讼。同时,最先收到诉状的人民法院具有管辖权。在特定情况下,受诉人民法院可一并管辖多个行政行为。当共同管辖发生争议时,可进行协商或指定管辖。确保行政诉
管辖权转移的基本概念和条件,包括制度定义、四个条件以及三种情况。该制度主要针对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转移,明确了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指定下级法院审理或自行审理的情形。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取消了从上级法院转移到下级法院的规定,体现了行政诉讼管辖权转移的特殊性
行政诉讼中的裁定管辖,包括移送管辖、指定管辖和管辖权的转移。文章详细解释了这些管辖方式的概念、应用场景和相关原则,如便于当事人参加诉讼、有利于法院审理和保障公正等。若对行政诉讼管辖有疑问,有在线律师提供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