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行政复议制度规定,当事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不服,可以向复议机关进行申请。复议机关可以对原行政行为进行复议,并作出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处理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涉及到的案件管辖权问题需要进行明确。
当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处理结果时,复议机关本身成为了被告方。这意味着复议机关在行政复议过程中,对原行政行为进行了改变。
经过复议的案件,可以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然而,如果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为共同被告方,那么案件的级别管辖将由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确定。
举例来说,如果某国家部委对某省局的行政行为进行复议并维持原行政行为,当事人可以将案件起诉至某省局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或某国家部委所在地北京的基层人民法院。在这种情况下,某国家部委和某省局将作为共同被告方。
另一方面,如果某国家部委对某省局的行政行为进行复议并改变了原行政行为,当事人可以将案件起诉至某省局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或某国家部委所在地北京的中级人民法院。在这种情况下,某国家部委将作为被告方。
综上所述,行政复议案件的管辖法院取决于复议机关和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的关系,以及复议机关是否改变了原行政行为的处理结果。
行政案件的指定管辖及其条件。指定管辖发生在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对行政处罚管辖问题存在纠纷或者因特殊情况无法行使管辖权时,由上级机关确定由谁管辖。管辖争议源于行政机关职责不清,社会生活、公共事务的管理交叉,权责不明确。在行政处罚实践中,因法律、法规规定存在
管辖权转移的基本概念和条件,包括制度定义、四个条件以及三种情况。该制度主要针对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转移,明确了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指定下级法院审理或自行审理的情形。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取消了从上级法院转移到下级法院的规定,体现了行政诉讼管辖权转移的特殊性
行政诉讼中的共同地域管辖情况。包括经过复议的案件、对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行政诉讼案件以及不动产涉及到两个以上人民法院管辖的情况。同时,文章还涉及各级法院的管辖范围和行政案件的管辖原则。在多个法院有管辖权时,原告有权选择其中一个法院提起诉讼
行政诉讼中的裁定管辖,包括移送管辖、指定管辖和管辖权的转移。文章详细解释了这些管辖方式的概念、应用场景和相关原则,如便于当事人参加诉讼、有利于法院审理和保障公正等。若对行政诉讼管辖有疑问,有在线律师提供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