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的证据主要来自行政程序,由被诉行政主体提供。行政主体在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必须先取证后裁决,即在充分掌握证据、查明事实真相的基础上,依法作出行政处理决定。这是行政法治的内在要求,也决定了行政主体在引起诉讼时必须向法院提供已获得的证据。原告在诉讼程序上有权对被告的证据进行反驳,但由于行政相对人地位的限制,其难以从行政主体获得证据。因此,行政诉讼的证据主要由被告行政主体在法定期限内提供给法院,且必须取自于行政程序。
行政诉讼证据的证明对象主要是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是行政诉讼的核心,证明责任制度等证据制度都是以此为基础制定的。与刑事诉讼、民事诉讼不同,行政诉讼的中心任务是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因此主要证明任务是证明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查清有关事实,并对行政行为依据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
行政诉讼证据的证据能力与证明力必须经法庭查证。行政诉讼当事人提交的证据在法律上没有预决力,必须经过法院的查证属实后才能作为定案根据。根据证据法原理,可定案证据必须具备合法性、客观性和关联性的特征。合法性要求证据经过法定主体、合法手段取得并符合法定形式;客观性要求证据是真实情况,不依赖于人的意志;关联性要求证据与案件事实存在一定的联系。
行政诉讼证据的以上特征体现了行政法和诉讼法两个方面的特点。行政诉讼证明责任制度的建构必须考虑到行政诉讼证据的特征。
征信机构在采集个人信息时所禁止的内容。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的规定,征信机构不得采集个人宗教信仰、基因、指纹等敏感信息,以及其他法律和行政法规禁止采集的信息。在特定情况下,即使告知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并取得信息主体的特别授权,征信机构也只能收集特定类型
家庭暴力的法律责任与界定问题。家庭暴力是违法行为,实施者需承担民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和刑事责任。家庭暴力的主体是家庭成员,实施者必须具有故意,并实施了殴打、捆绑等暴力行为,造成一定伤害后果。同时,家庭暴力侵害的是家庭成员的人身权利。
行政复议的申请条件和程序。包括申请期限、适用范围、市人民政府管辖范围、涉及已立案的人民法院的处理方式、申请要求以及联系方式等。申请人需明确提出复议请求并提供相关事实根据和理由,留下有效的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以便行政复议机关核实情况。复议机关以收到申请并
未经质证的证据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地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证据必须经过质证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但也有例外情况。如果一方当事人拒绝发表质证意见,法官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纳该证据。在实际审判中,也存在不经当庭质证的例外情况,法官会对证据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