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仲裁的性质,国内仲裁界、司法界和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仲裁具有准司法性质,主要基于以下理由:仲裁可处理的事项、裁决的终局性、裁决的可强制执行等,都是国家通过法律授权的。这与诉讼有相似之处。另一种观点认为仲裁是一种民间性的非诉讼争议解决方式。仲裁不是由专职的司法人员处理,而是由非专职的专家办案。仲裁的核心和基础是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国家的授权只是对仲裁方式的支持和保障。我倾向于后一种观点。
法律界和仲裁界普遍认为,仲裁机构是独立的、非政府的、民间性质的机构,用于解决商事争议。然而,目前许多政府部门和司法界对仲裁机构的性质仍存在误解,表现如下:(1)许多仲裁机构仍然依赖国家资金维持运营,因此被定位为行政性事业单位或准司法机构。(2)将仲裁的服务性收费视为行政性或行政事业性收费。2003年财政部等四部门颁布的行政规章《商事仲裁机构收支两条线预算管理办法》即是如此。(3)将商事仲裁与劳动、人事等行政仲裁混为一谈,将其收费划归为行政性收费。(4)由于各地仲裁机构的主要管理人员由组织人事部门任命,并享受与公务员相似的待遇,根据现有的干部管理体制,即使是民间的法律服务机构也要划归为事业单位系列。
《仲裁法》虽未明确规定仲裁机构的性质,但第14条明确规定:仲裁委员会独立于行政机关,与行政机关没有隶属关系。这表明仲裁机构属于非政府的民间性质。然而,有关部门仍将其视为行政机关或行政事业单位,并按照这两种模式进行管理,这与《仲裁法》的规定相悖。外国媒体已评论称,尽管贸仲一直自称为民间机构,但有关部门将其资产定性为国有资产,这说明其仍然是官办机构。这种宣示已在国外造成许多负面影响,使外商对我国仲裁是否能公正地对待中外当事人产生怀疑。
仲裁不是经营性、盈利性的事业。世界各国的立法部门和政府部门都将商事仲裁视为公共和公益事业,旨在服务市场经济并发挥作用。即使是由政府出资组建和提供办公用房的商事仲裁机构,如香港国际仲裁中心等,也仅通过税收回收投资,并享受税收优惠待遇。法律上通过立法保证其独立性和民间性,不干预仲裁机构和仲裁庭的独立办案和收入分配。
各国政府都认识到,仲裁是解决商事争议的有效方式。及时解决商事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纠纷有助于推动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及时化解商事活动中的矛盾有助于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政府的投资即使不能回收或增值,也是值得的,因为它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实实在在的。事实上,贸仲委及其他仲裁委员会在成立50年来,缴纳的营业税、仲裁员和仲裁机构管理人员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已远远超过政府的投资。
根据各国通行做法和我国商事仲裁机构的应有地位,建议将我国商事仲裁机构定位为独立的非政府性、民间性、非盈利性的争议解决机构或法人,并在修改的《仲裁法》中明确规定。
建议尽快废止财政部等四部门于2003年颁布的《商事仲裁机构收支两条线预算管理办法》。该通知与《仲裁法》第14条关于仲裁委员会独立于行政机关、与行政机关没有隶属关系的规定直接相违背,也与我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书》中承诺按照1999年国家计委等六部委颁布的《中介服务收费的管理办法》将仲裁等收费列入中介服务收费相背离,同时也违反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重新组建仲裁机构方案》等文件中关于仲裁委员会应逐步做到自收自支的规定。
从法律效力上看,《仲裁法》、国务院文件和国际承诺是上位法,而财政部等四部门的行政规章是下位法。下位法规定与上位法不符,应服从上位法。
此外,《通知》将商事仲裁机构的收费列为行政性收费,不仅与商事仲裁机构的民间性、非政府性质不符,而且是一种倒退。在2003年之前,贸仲委和新成立的仲裁委员会一直实行“自收自支,节余留用”的财政管理体制,节余部分用于购置办公用房和设备,这种做法有利于仲裁事业的发展。
基于以上理由,建议国务院牵头,汇总各仲裁委员会和专家学者的意见,与有关政府部门协商,争取尽快废止《通知》。
12月3日至4日,在北京举行了“第一届仲裁与司法论坛”,其中“我国仲裁机构的性质”成为了热议话题。
旅游纠纷的维权方式。在旅途中遇到纠纷时,旅游者首先应与旅游经营者协商和解,若无法达成解决则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若调解无果,消费者可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或根据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甚至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解决纠纷时,应遵守自愿和合法原则,提供真实有
签订不平等合同后的处理方法。根据《合同法》相关规定,可以申请撤销因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的合同。合同中涉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强制性规定的条款无效。当事人可请求变更或撤销显失公平的合同,但不得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受损害方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
民事纠纷的四种解决途径:协商解决、调解解决、仲裁解决和诉讼解决。协商解决和调解解决注重当事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适用于友好协商的情况;仲裁解决和诉讼解决具有法律强制执行力,适用于需要法院或仲裁机构介入并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决的情况。当事人应根据具体情况
工商部门新的消费者投诉受理办法。自3月15日起,工商部门对七种投诉不予受理或终止受理,包括不属于职责范围、超过保质期、已调解、已处理、超过一年权益受侵害及不符合法律法规的投诉。消费者投诉需明确被投诉人信息、投诉请求及事实和理由、联系方式和投诉日期。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