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审查权的行使在提起程序和提起条件方面必须遵守《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包括审查提起诉讼人的原告资格、被告是否符合法律要求、是否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依据,以及是否在法定期限内提起诉讼。而对执行申请的审查,其提起条件是根据《若干解释》中的规定。
司法审查权的审查对象是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内容涉及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是否充分、适用法律是否正确、是否违反法定程序、是否超越职权及滥用职权。而对行政机关提出的执行申请,法院只作形式上的审查,审查范围包括:是否须申请人民法院执行的案件、行政机关是否作出了具体行政行为、行政相对人是否在规定的期限内拒不履行行政行为所科以的义务以及行政机关是否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执行申请等。
在司法审查中,法院可以作出维持判决、撤销判决、确认判决、履行判决等决定。而对执行申请的审查后,如果法院认为不符合执行条件,可以作出不予执行的决定,但不得更改行政机关决定的内容。
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执行申请的审查与司法审查存在巨大差别。虽然两者都属于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行为的审查,但实际上体现了人民法院行使的两种不同性质的职权。行政机关执行申请的审查应当属于人民法院执行权的范围。
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强化法院的司法审查职能,以控制行政机关滥用强制执行权。然而,这种制度设计没有考虑到申请法院执行案件过多、人民法院工作量过大的实际情况,可能导致行政强制执行效率低下,不利于行政目的的有效实现。第二种观点认为,应该取消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程序规定,将行政强制执行权回归行政机关,并加强对行政执行的行政程序控制和司法监督。
实践中,大量的行政执行案件移送到法院执行,导致执行效率低下,行政机关的行政效率不能得到体现。同时,一些行政执行案件存在实体和程序上的问题,但法院未进行实质审查,决定予以执行,导致对行政相对人的权益侵害。
行政不作为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客体、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行政不作为主体是行政主体,其不作为状态对行政法所保护的利益造成侵害。行政不作为的客体是为行政法所保护的利益,包括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客观方面表现为行政主体在法定
行政不作为的定义与特点,包括行政不作为与行政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区别。行政不作为是行政主体未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状态,是一种违法行为。行政不作为与行政不履行法定职责在含义性质构成等方面存在差异,必须准确界定并区别对待。行政不作为是一种消极的行为方式,
行政法基本原则的两种来源,包括国家立法性和政策性文件的规定以及行政法学理论的阐述。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关于行政法诉讼的相关规定,包括复议和起诉的程序、条件和法律规定等。这些来源和相关法律知识的阐述对于公民了解和参与行政诉讼
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执行申请的审查不属于司法审查权的范围,因为司法审查制度目前在中国大陆仅表现为行政诉讼制度,如果把法院对非诉申请执行案件的审查也作为司法审查,则把司法审查制度泛化了,人为地增加了行政强制执行的复杂性,对保护行政相对人的诉讼权利和合法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