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与行政不作为的竞合行为
时间:2023-10-25 浏览:16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行政不作为案件的特征及诉讼方式
特征一:行政不作为案件的被告
行政不作为案件的被告应为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被告必须具有法律、法规规定的法定职责,如果该主体未能履行法定职责,将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因此,行政不作为案件的被告即为应当承担上述法律后果的行政主体。
特征二:被告未履行法定职责
行政不作为案件的被告在法定期限或合理期限届满后,仍未履行其法定职责,侵害了起诉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这一特征在起诉人诉行政机关“不予答复”的案件中得以体现。
特征三:被告的消极行为方式或态度
行政不作为案件中,被告的行为方式或态度应表现出消极性,主要体现在实体上不给予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实现或保护。这包括对相对人的申请拒绝履行、不予答复或拖延履行等行为。这一特征往往是起诉人提起诉讼所直接针对的现象,也是人民法院对不作为行政案件进行司法审查的重点之一。
特征四:申请人的主动申请行为
行政不作为案件是由行政管理相对人的主动申请行为开始的,这是此类案件的先决条件,也是其显著特征。没有申请人的申请,就不可能引起行政诉讼。
行政不作为诉讼的重要性及判决方式
行政不作为诉讼是行政案件诉讼中的重要类型,所有的行政诉讼案件都可以划分为行政作为违法案件和行政不作为违法案件。审判实践中,通常将行政主体拒绝颁发许可证或拖延颁发、拒绝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职责,不发给抚恤金等案件归为行政不作为案件。在判决时,法院通常依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即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情况下,判决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然而,行政不作为诉讼案件相当复杂,实践中遇到的行政不作为违法案件远不止以上三种情形。因此,对行政不作为诉讼案件的判决进行探讨,有助于行政责任的认定和司法审查的进行。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行政诉讼法中的诉讼程序
行政诉讼法中的诉讼程序。包括一审、二审和执行阶段的内容。一审中,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复议决定不服或复议机关逾期未作决定,可在规定时间内提起诉讼。直接起诉必须在知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诉讼程序包括起诉、受理、审理和裁判。二审是上级法院对下一级
-
行政诉讼原告所起诉的被告不适格的处理方法
行政诉讼中原告所起诉的被告不适格的处理方法,包括法院应告知原告变更被告或裁定驳回起诉的规定。同时,阐述了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情况下,公民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文章还列举了公民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具体情形,并特别指出了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的特殊情况。
-
行政执法监督的定义和范围
行政执法监督的定义和范围。行政执法监督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所属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实施的监督活动,适用于依法受行政机关委托或被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行政执法活动。其特征和含义在于由负有监督职责的国家机关对行政执法主体的行为进行监察与督促,并纠正违
-
行政不作为判决后仍不作为的处理措施
行政不作为判决后仍不作为的处理措施,包括采取法律措施对行政机关进行处罚,如罚款、公告等,同时向监察机关或上级行政机关提出司法建议。文章还深入分析了行政不作为的危害,包括行政腐败、政府职能错位以及对行政相对人权益的侵犯。表现方面,主要介绍了依申请和依职
-
行政复议申请人的身份和特征
-
法律咨询:合法的行政行为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
行政诉讼中的认证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