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拒绝履行、不予答复或拖延履行的行为,它与行政中的乱作为一样,都可能侵犯或损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根据法律规定,行政主体承担的法律责任种类共有11种:
由于行政主体通常是组织,其行政行为必须通过行政人来实施。在追究法律责任时,有必要正确划分行政主体与行政人的法律责任。
对外部来说,只有行政主体才是名正言顺的行政法律责任主体,因为行政人是以行政主体的名义对外进行行政活动的,行政人的职务行为应视为行政主体的行为。
作为行政人的法律责任并非不予追究,而是先由行政主体对外承担,再由行政主体对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进行内部责任追究。
根据法律规定:
行政处罚的追责时效相关规定。根据《行政处罚法》,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行政机关不再追究行政法律责任。追责时效的设定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保护行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使行政机关加强执法监督和追责力度。但追责时效也有其限制,在特殊情况下需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中关于复议改变是否能加重行政处罚的问题。规定行政复议机关不得对申请人作出更为不利的复议决定,不得针对同一事实加重处罚。同时,如果发现其他违法行为,应移交相应的有权机关处理。此法律适用于中国,旨在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苏州市为了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和保障其合法权益而制定的管理条例。该条例适用于苏州市行政区域内的所有外商投资企业,明确了管理机构和职责,包括市外经贸委及县级市、区对外经济贸易行政管理部门的综合管理和外商投资企业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协调、服务、监督职
行政不作为的定义与特点,包括行政不作为与行政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区别。行政不作为是行政主体未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状态,是一种违法行为。行政不作为与行政不履行法定职责在含义性质构成等方面存在差异,必须准确界定并区别对待。行政不作为是一种消极的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