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滥用逮捕的情况发生,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0条的规定,逮捕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是指同时满足以下情况:
(1) 有证据证明发生了犯罪事实,无论是单一犯罪行为还是多个犯罪行为中的任何一个。
(2) 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是被逮捕人实施的。
(3) 有查证属实的证据证明被逮捕人实施了犯罪行为。
根据刑法的规定,根据已有证据证明的犯罪事实,初步判断被逮捕人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
只有在其他强制措施无法防止被逮捕人的社会危险性的情况下,才能逮捕被逮捕人。逮捕是最严厉的强制措施,只有在确有必要时才能使用。根据《关于依法适用逮捕措施有关问题的规定》,以下情况被视为“有逮捕必要”:
(1) 可能继续实施犯罪行为,危害社会。
(2) 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串供。
(3) 可能自杀或逃跑。
(4) 可能实施打击报复行为。
(5) 可能有碍其他案件侦查。
(6) 其他可能发生社会危险性的情况。
对于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以及可能有碍侦查的犯罪嫌疑人,一般应予逮捕。
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执行由公安机关负责。执行逮捕的程序如下:
对于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决定,人民法院决定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签发逮捕证,并立即执行。
执行逮捕的人员不得少于2人。执行逮捕时,必须向被逮捕人出示逮捕证,并要求被逮捕人在逮捕证上签名或按手印。如果被逮捕人拒绝签字或按手印,应在逮捕证上注明。
逮捕后的24小时内,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接受讯问。如果发现不应该逮捕的情况,应当变更强制措施或立即释放。除非影响侦查或无法通知,应在24小时内通知被逮捕人的家属或所在单位。
如果逮捕发生在异地,公安机关应当通知被逮捕人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并携带逮捕决定书、逮捕证、介绍信以及相关犯罪材料等前往异地执行逮捕。
如果公安机关释放被逮捕人,或将逮捕变更为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应当通知人民检察院。
根据我国宪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须经过人民检察院批准或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公安机关执行逮捕的任务是根据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的批准或决定进行。
行政监督与行政法制监督的区别。行政监督涵盖所有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活动,而行政法制监督则是指特定机关、司法机关及公民对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行为实施的监督。行政法制监督是基于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制度实施的监督,内容主要包括对行政行
行政处罚中的听证适用范围及听证程序的相关规定。在特定行政处罚决定前,当事人享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听证程序包括核实参会人员、宣布纪律和权利义务、确认主持人身份、宣布听证事项和案由、当事人陈述和申辩、质证和辩论、其他参与人陈述、最后陈述等步骤。听证会的
行政诉讼的定义、作用及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内容。行政诉讼是当个人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时,向法院提起的诉讼。行政诉讼法是规范行政诉讼活动和诉讼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此外,还介绍了合议庭的定义、作用及其在行政案件中的重要性。合议庭是法院审判案
行政法律规范的多种解释方法。包括文义解释、目的解释、体系解释以及其他如历史解释和合宪性解释。其中文义解释依据法律用语的文字意义进行,可能涉及例示性规定的分歧。目的解释解决价值冲突,可能会法条的文义限缩或扩张。体系解释根据法律条文在体系中的地位及相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