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行政与行诉 > 行政诉讼法 > 行政诉讼法律法规 > 逮捕执行程序是如何进行的

逮捕执行程序是如何进行的

时间:2024-10-05 浏览:1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33320

逮捕的法律条件

为了避免滥用逮捕的情况发生,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0条的规定,逮捕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 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

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是指同时满足以下情况:

(1) 有证据证明发生了犯罪事实,无论是单一犯罪行为还是多个犯罪行为中的任何一个。

(2) 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是被逮捕人实施的。

(3) 有查证属实的证据证明被逮捕人实施了犯罪行为。

2. 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

根据刑法的规定,根据已有证据证明的犯罪事实,初步判断被逮捕人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

3. 采取其他强制措施不足以防止社会危险性,且有逮捕必要

只有在其他强制措施无法防止被逮捕人的社会危险性的情况下,才能逮捕被逮捕人。逮捕是最严厉的强制措施,只有在确有必要时才能使用。根据《关于依法适用逮捕措施有关问题的规定》,以下情况被视为“有逮捕必要”:

(1) 可能继续实施犯罪行为,危害社会。

(2) 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串供。

(3) 可能自杀或逃跑。

(4) 可能实施打击报复行为。

(5) 可能有碍其他案件侦查。

(6) 其他可能发生社会危险性的情况。

对于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以及可能有碍侦查的犯罪嫌疑人,一般应予逮捕。

逮捕的执行程序

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执行由公安机关负责。执行逮捕的程序如下:

1. 签发逮捕证

对于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决定,人民法院决定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签发逮捕证,并立即执行。

2. 执行逮捕

执行逮捕的人员不得少于2人。执行逮捕时,必须向被逮捕人出示逮捕证,并要求被逮捕人在逮捕证上签名或按手印。如果被逮捕人拒绝签字或按手印,应在逮捕证上注明。

3. 讯问和通知

逮捕后的24小时内,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接受讯问。如果发现不应该逮捕的情况,应当变更强制措施或立即释放。除非影响侦查或无法通知,应在24小时内通知被逮捕人的家属或所在单位。

4. 异地逮捕

如果逮捕发生在异地,公安机关应当通知被逮捕人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并携带逮捕决定书、逮捕证、介绍信以及相关犯罪材料等前往异地执行逮捕。

5. 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

如果公安机关释放被逮捕人,或将逮捕变更为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应当通知人民检察院。

逮捕的适用机关

根据我国宪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须经过人民检察院批准或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公安机关执行逮捕的任务是根据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的批准或决定进行。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国家赔偿典型案例索引

    多个国家赔偿典型案例,包括朱红蔚申请广东省人民检察院无罪逮捕国家赔偿案等多起案件。这些案例涉及错误逮捕、刑事违法追缴、错误执行、刑讯逼供致死等不同情况。文章详细描述了每个案例的基本情况和处理结果。

  • 证据交换的时间安排

    我国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证据交换的时间安排。证据交换时间通常在答辩期届满后、开庭审理前,可由当事人协商、人民法院指定或延期举证。在行政诉讼中,被告需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供证据。证据交换时间的灵活性允许人民法院根据案情和证据数量组织当事人在

  • 哪些情况不应该逮捕

    关于逮捕条件与监视居住的情形。逮捕条件规定对于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如果存在五种可能实施新的犯罪、危害公共安全等行为等情形应予以逮捕。而监视居住适用于患疾病、怀孕妇女等特定情形,执行机关为公安机关。

  • 行政法基本原则的两种来源

    行政法基本原则的两种来源,包括国家立法性和政策性文件的规定以及行政法学理论的阐述。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关于行政法诉讼的相关规定,包括复议和起诉的程序、条件和法律规定等。这些来源和相关法律知识的阐述对于公民了解和参与行政诉讼

  • 检察院是否可以批准逮捕后再次申请取保候审?
  • 宪法修改的提案主体及历史发展
  • 执行逮捕是不是就会判刑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