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必须遵循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包括《条例》第三章和卫生部颁布的“办法”。具体包括鉴定程序的启动、鉴定机构的设置、专家库的建立和专家的条件、专家鉴定组成员的选择原则、回避制度、鉴定所需材料的收集和提供、鉴定期限、鉴定书的主要内容和鉴定费的支付办法等。任何违反上述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行为都会导致所出具的鉴定结论无效。
鉴定公开原则包括以下内容:
鉴定公正原则包括以下内容:
及时原则对于处理医患纠纷尤为重要。一方面,涉及病情的证据如尸体难以长期保存,容易丧失。及时鉴定有利于全面、客观、真实地收集证据;另一方面,医患纠纷拖延不决,不利于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也不利于维持医疗机构的正常工作秩序。及时原则要求制定合理的鉴定期限,并及时、合理地通知双方。
鉴定科学原则要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必须基于医学科学原理和专业知识,对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中的专门问题进行解释、评断和推断,而不能仅凭日常经验进行鉴定。具体鉴定应基于科学原理或特殊技能。为确保鉴定的科学性,必须保证专家鉴定组独立进行工作,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干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禁止威胁、利诱、辱骂、殴打专家鉴定组成员。同时,专家鉴定组成员也不能接受双方当事人的财物或其他利益,以保证鉴定的独立性,排除外部干扰,确保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科学性。
公正、合理的程序是作出合法裁判和行政处理决定的前提。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只有遵循科学、合理的程序规则,专家鉴定组作出的鉴定结论才能获得信服。
医疗事故院内处理程序及时限的法律规定,内容包括医务人员报告程序、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时限、科室医疗事故争议的处理程序、医务科的调查和答复程序、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的组成条件以及处理涉及输液、输血等医疗事故的程序。对于处理医疗事故争议中的不当行为也进行
医疗事故鉴定程序的执行方式。包括共同委托鉴定、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鉴定和法院要求鉴定三种方式。共同委托鉴定由医患双方共同委托当地医学会进行;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鉴定则根据医疗过失行为和当事人要求处理争议来组织;法院要求鉴定则是主审法官在必要时启动鉴定程序。
医疗事故鉴定的办理时限及相关流程。医学会在收到申请后的5个工作日内通知双方当事人提交材料,双方应在10个工作日内提交相关材料。医学会在接到材料后的45个工作日内组织鉴定并出具鉴定书。鉴定流程包括核实身份、宣读纠纷原由、抽签、介绍专家组成员、当事人陈述
医疗纠纷赔偿金额的协商确定过程。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协商时需考虑医疗事故的等级和损害程度。双方协商达成一致后签订协议书确认赔偿金额。如不愿协商或协商不成,可通过卫生行政部门调解或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另外,本文还介绍了申请医疗事故鉴定费用的支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