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必须遵循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包括《条例》第三章和卫生部颁布的“办法”。具体包括鉴定程序的启动、鉴定机构的设置、专家库的建立和专家的条件、专家鉴定组成员的选择原则、回避制度、鉴定所需材料的收集和提供、鉴定期限、鉴定书的主要内容和鉴定费的支付办法等。任何违反上述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行为都会导致所出具的鉴定结论无效。
鉴定公开原则包括以下内容:
鉴定公正原则包括以下内容:
及时原则对于处理医患纠纷尤为重要。一方面,涉及病情的证据如尸体难以长期保存,容易丧失。及时鉴定有利于全面、客观、真实地收集证据;另一方面,医患纠纷拖延不决,不利于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也不利于维持医疗机构的正常工作秩序。及时原则要求制定合理的鉴定期限,并及时、合理地通知双方。
鉴定科学原则要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必须基于医学科学原理和专业知识,对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中的专门问题进行解释、评断和推断,而不能仅凭日常经验进行鉴定。具体鉴定应基于科学原理或特殊技能。为确保鉴定的科学性,必须保证专家鉴定组独立进行工作,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干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禁止威胁、利诱、辱骂、殴打专家鉴定组成员。同时,专家鉴定组成员也不能接受双方当事人的财物或其他利益,以保证鉴定的独立性,排除外部干扰,确保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科学性。
公正、合理的程序是作出合法裁判和行政处理决定的前提。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只有遵循科学、合理的程序规则,专家鉴定组作出的鉴定结论才能获得信服。
医疗事故纠纷的诉讼时效问题。文章介绍了诉讼时效的定义和规定,并详细阐述了医疗纠纷的诉讼时效。文章指出,医疗纠纷涉及的法律关系复杂,权利人可从医疗侵权纠纷和合同违约纠纷两个角度选择诉讼案由。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医疗纠纷处理流程和医疗鉴定流程,提醒患者及其
医疗事故院内处理程序及时限的法律规定,内容包括医务人员报告程序、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时限、科室医疗事故争议的处理程序、医务科的调查和答复程序、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的组成条件以及处理涉及输液、输血等医疗事故的程序。对于处理医疗事故争议中的不当行为也进行
医疗事故鉴定程序指南的内容,包括受理条件和需要提供的相关资料。同时详细阐述了医疗事故鉴定程序的启动方式,主要包括卫生行政部门移交鉴定的两种情况:医疗机构发生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患双方一方当事人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医疗事故争议。摘要概括了文章的主旨,介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与司法鉴定的区别。两者性质不同,前者由医学会组织,后者由中介机构组织;范围不同,前者更侧重是否构成医疗事故,后者涉及医疗行为、因果关系、责任程度等更广泛的内容;鉴定人员组成也不同。此外,两者在委托方、鉴定程序和法律依据方面也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