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建康律师事务所主任、市律师协会法律业务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宝律师在金陵图书馆举办了一场备受关注的法律讲座,针对医疗官司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解析。
王律师提出了一个问题:“鉴定结果为不构成医疗事故,能否获得民事赔偿?”大多数市民的回答是“不能”。然而,王律师指出,是否构成医疗事故只是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医疗纠纷的依据,而非法院判决医疗赔偿的要件。实际上,医院是否违反相关诊疗常规和法律规定才是关键所在。例如,一些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可能会附有分析意见,认为医院存在过失或过错,未及时观察病情或采取诊疗措施,这种情况下患者仍然可以要求民事赔偿。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患者有权复印客观性病历资料,如入院记录、手术记录、化验单等。然而,对于主观性病历资料,如病程记录、会诊单、疑难病例讨论、上级医生查房记录等,在未打官司之前,患者是无权复印的。在这种情况下,王律师建议,患者可以与医院进行沟通,共同复印主观性病历资料,并共同封存。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封存后的资料应由医疗机构保存,并且患方必须要求医院出具封存凭证。在司法实践中,王律师遇到过一些医院私自拆开并修改封存资料的情况,甚至有些医院不承认封存行为,因此他特别提醒患者要保留医院出具的封存凭证。
病历在医疗官司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了解,病历分为三种情况:住院病历、在医院建立档案的门诊病历以及由患者自行保存的门诊病历(如化验单、检查单、挂号票根等)。其中,住院病历要由医院保管不少于30年,遗失或损坏由医院承担责任;在医院建立档案的门诊病历要由医院保管不少于15年;而由患者自行保存的门诊病历则需要患者自行妥善保管。因为一旦进入司法程序,患者需要证明与医院存在医疗关系,而如果病历遗失或不完整,患者很难胜诉。
在就医过程中,患者要特别注意医生书写的准确性以及医嘱是否遗漏。往往一个小小的日期和签名的错误就可能影响到医疗官司的结果。王律师曾经接到过这样一个案子:一位市民骑自行车与摩托车相撞,当时拍片并未发现骨折,但几天后发现病情加重,视力开始下降。该市民去了一家眼科医院,据他讲述,他告诉医生视力下降已有四五日,但医生笔误成了“四五月”。这位市民没有仔细检查,但后来发生医疗纠纷时,这一个字的差异让他陷入了被动。因为如果是四五日,他属于新鲜的视网膜脱离,复原成功率相当高。然而,如果是四五月,治愈的可能性就相当低,医院的责任也大大减轻。
乡镇卫生院处理医疗纠纷的程序及赔偿标准。首先建议进行调解,包括医患沟通和第三方调解。如调解不成功,则进行司法鉴定,根据结果走法律程序。法律诉讼流程包括向医疗机构投诉、申请处理、医疗事故鉴定等步骤。赔偿标准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和陪护费。
医疗纠纷的处理方法和医疗事故行政处理过程。医疗纠纷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和解、调解和民事诉讼三种途径,但我国尚未建立医事仲裁体系。和解和调解都存在约束力较弱的问题,如一方反悔并起诉,法院一般会认定和解协议合法有效并维持其效力。对于民事诉讼,一审非常重要,因
医疗事故鉴定程序的执行方式。包括共同委托鉴定、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鉴定和法院要求鉴定三种方式。共同委托鉴定由医患双方共同委托当地医学会进行;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鉴定则根据医疗过失行为和当事人要求处理争议来组织;法院要求鉴定则是主审法官在必要时启动鉴定程序。
医疗事故鉴定的办理时限及相关流程。医学会在收到申请后的5个工作日内通知双方当事人提交材料,双方应在10个工作日内提交相关材料。医学会在接到材料后的45个工作日内组织鉴定并出具鉴定书。鉴定流程包括核实身份、宣读纠纷原由、抽签、介绍专家组成员、当事人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