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强制医疗了。
强制医疗是指国家为避免公共健康危机,通过强制对患者疾病的治疗,达到治愈疾病、防止疾病传播、维护公众健康利益的非自愿性强制治疗。强制医疗具有强制性、非自愿性、公益性的特点,一般适用于性病、吸毒、精神障碍、严重传染性疾病等情况。
较为常见的是对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以及对吸毒人员采取的强制戒毒措施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302条规定,实施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的精神病人,经法定程序鉴定依法不负刑事责任,但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可以予以强制医疗。强制医疗的决定机关为人民法院,执行机关为公安机关。
在新刑诉法具体规定强制医疗程序之前,我国强制医疗方式主要有三种:
传统实践操作中,这三种旧方式均不需要经过司法审查,且后两种方式完全由行政机关主导,导致司法实践中“被精神病”现象的不断发生,同时也使众多应当强制医疗的精神病人无法及时得到治疗。
强制医疗不仅仅涉及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公民权利义务乃至人身自由的法律问题。因此,该制度必须受到严格的法律规范和监管,遵循法治社会司法最终裁决的原则,由司法机关来居中决策。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303条第1款的明确规定,强制医疗决定权授权人民法院行使。这意味着强制医疗制度正式由行政化走向司法化,由中立的第三方法院做出决定,以保障其公正性和程序正当性。
保护受害人利益的诉讼时效起算标准。文章提出在确定诉讼时效起算时间时,应当以保护受害人的利益为出发点,更多地采用“知道”的标准而不适用“应当知道”的标准。考虑到专业因素,如某些药品的毒副作用损害难以被普通人了解,起算时间应考虑此特殊性。对于人身损害赔偿
不同领域人体损伤鉴定的标准及其适用范围。包括轻微伤、轻伤、重伤、道路交通事故伤残评定、医疗事故分级标准等。文章详细说明了各类鉴定标准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涉及法律、工伤、职业病等多个领域。同时,文章还涉及军人残疾等级评定标准和残疾人实用评定标准等。
医疗机构监督管理的法律规定,内容包括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责,学术性和行业性社会团体的作用,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办公室的设立及其职责,医疗机构监督员的职责和权力,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执业活动的检查指导等方面。同时,也介绍了医疗机构评审制度和中医(
医疗事故认定依据中关于诊断失误的过错问题。文章详细阐述了问诊、检查、鉴别诊断等方面的过错情形,包括实施检查、未实施检查、体格检查、辅助检查以及鉴别诊断等方面的具体错误。同时,文章也讨论了治疗失误的过错,包括治疗方法选择、治疗时机选择以及用药的过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