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库工作制度

时间:2024-05-27 浏览:1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35098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了解献血,甚至很多人有过亲自献血的经验,在大医院中也有着输血验血的地方,但是您了解血库工作者的工作制度吗?今天,手心律师网小编便为您带来了关于血库工作制度,希望能帮助您更深刻的了解血库工作。。

献血程序及血液储存管理规定

一、献血者资格

1. 献血以自愿为原则,献血者的年龄限制为男性二十至五十岁,女性二十至四十五岁。

二、健康检查

1. 献血者应进行健康检查,包括病史复询、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血液检查和鉴定,只有符合要求的献血者才可进行采血。

三、采血量及间隔时间

1. 采血量一次以二百毫升为宜,最多不得超过四百毫升。

2. 两次献血间隔时间不得少于四个月。

四、采血室卫生管理

1. 采血室应定期进行消毒,保持清洁。

2. 采血时应遵守无菌操作制度和采血常规。

五、献血后的休息和补给

1. 采血后,献血者应在原采血台上平卧休息5~10分钟。

2. 医院应提供茶水,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供应适当的点心或饮食。

3. 根据规定,应向献血者发放营养补助费,将采血量记录在献血者卡片和采血登记簿中。

六、急救药品和抢救措施

1. 采血室应备有急救药品,以便在献血者发生反应时能及时进行抢救。

七、血液储存管理

1. 血液采取后应及时送入冰箱内储存。

2. 定时观察冰箱温度并做记录,如发现故障应及时修理或将血液移存备用冰箱内。

3. 冰箱的门要经常锁上,钥匙由血库值班人保管。

4. 每个冰箱应有备品牌或簿,要求反映出冰箱内每瓶血的血型、血量、采取日期和存放位置。

5. 冰箱内血瓶的排列应按采血日先后由前向后排。

八、血液使用和输血单管理

1. 储血期间禁止开瓶,已开瓶的血液或血浆应立即输用。

2. 已输用过的剩余血液或血浆禁止再次使用。

3. 输血经主治医师或主任医师(或值班医师)决定,由医师或护士填写输血单。

4. 输血单连同病员的血液标本送交血库作血型交叉配合试验。

5. 标本试管上应贴上标签,写明病员姓名和病案号,以防止错误。

九、血液发放和查对

1. 发放血液时,取血者应与发血者一起进行查对。

2. 要求血瓶无破损,瓶口包封严密,血型无误,瓶签瓶卡无污损不清,血液无溶血、凝块和污染情况。

3. 与受血者的血液进行配合试验,确保无配合禁忌。

十、输血前的再次检查

1. 在病员输血前,负责输血的医师必须再次检查,确保输血无误。

2. 输血前应保留部分瓶内血液,以备必要时(如输血反应)进行检查。

十一、血液出库和重新储存

1. 血液出库原则上不可退还。

2. 如出库时间甚短(半小时以内),血液未经开动或做其他处理(如加温、摇动),经血库医师鉴定同意,方可考虑重新储存。

十二、输血反应和联系血库

1. 经治医师应随时检查病员有无输血反应。

2. 如出现反应,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并与血库取得联系。

相关标签: 大小周工作制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不定时工作时间的适用对象是谁

    不定时工作制的适用对象,主要包括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外勤人员、推销人员、部分值班人员以及其他因工作特点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的职工。此外,长途运输人员、出租汽车司机等需机动作业的职工也适用不定时工作制。同时,虽然不定时工作制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但

  •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流程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的详细流程。捐献者需前往相关办公室或登记站进行捐献意愿登记,并得到亲属同意。潜在捐献者经过评估后,直系亲属可确认捐献意愿。器官获取与分配遵循一定原则,并设立专家组进行公正分配。捐献完成后,遗体将进行符合伦理原则的医学处理。同时,为缅怀

  • 医院观察室的规定和制度

    医院观察室的病房化管理、留观病人的决定与资料要求、病情观察的严密性与及时性等内容。文章强调观察室需具备病房化管理条件,留观病人应有完整的病历、治疗计划等。观察病人时间应根据病情调整,医生需决定是否需要留观并填写相关资料。值班医护人员需密切注意病情变化

  • 广东省渡口渡船安全管理办法

    广东省渡口渡船的安全管理办法。办法规范了渡口渡船的安全管理,包括安全管理原则、政府领导责任、监督管理、运营人责任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对渡口设置和撤销、签单发航制度、渡口工作人员职责、停渡工作制度等方面也进行了详细规定。此外,还明确了乘客规定、应急救援

  • 医疗纠纷处理:封存病历的重要性
  • 注射室工作制度的规定
  • 检验科工作制度是什么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