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起诉状、答辩状的传送
根据我国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受理医疗纠纷案件后,会将起诉状副本发送给被告医疗机构,并要求被告在规定期限内提出答辩状或答辩意见。如果被告提出答辩状或答辩意见,法院也会将副本发送给患者及其家属。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法院的审理。
2、法院的告知、调查
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后,会在受理案件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中告知双方当事人有关的诉讼权利义务,或者在庭审时进行口头告知。法官组成合议庭后,会在规定期限内告知双方当事人,并允许医疗纠纷双方当事人在开庭时提出回避申请。患者及其家属收到相关文书后,应及时了解诉讼程序和诉讼权利义务,以避免在庭审过程中出现错误。
人民法院在开庭规定期限前会书面或口头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如果公开开庭审理,法院会在法院门口的公告栏中公告医疗纠纷当事人的姓名、案由和开庭时间、地点等信息。这些准备工作旨在为公开开庭审理医疗纠纷案件做好准备。
在庭审开始前,审判人员会审核诉讼材料并调查收集必要的证据,包括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申请和调取的诉讼证据材料。如果患者及其家属尚未取得相关证据资料,应及时向法官提出证据保全和调取的申请。法官会通过法律途径取得相关证据和资料,以保障人民法庭收集证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如果人民法院派出人员进行调查,调查人员应向知情的被调查人或本案的关键证人出示证件。调查笔录经被调查人校阅后,由被调查人和调查人签名或盖章。为确保调查证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人民法院有时会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调查。因此,在诉讼开始前,主审法官已经对本案有了一个大致印象。在医疗纠纷案件中,证据的重要性需要再次强调。
3、共同诉讼人
根据诉讼法的规定,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没有参加诉讼时,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参加诉讼。也就是说,如果死者的家属或患者的家属很多,并且每个家属都具有原告资格,都应参加诉讼。如果其中一些原告不能参加诉讼,法院应当通知其参加庭审。如果确实由于其他原因无法参加庭审或不愿参加庭审,根据法律规定,应通过授权委托书委托其他原告行使诉讼权利和义务。如果确实不愿参加诉讼,可以声明放弃权利,判决结果对其也没有法律效力。
1、公开开庭审理
通常情况下,法院的庭审过程是公开的,即允许旁听和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公开开庭审理是诉讼程序的一般状态。如果新闻媒体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案件感兴趣,可以与主审法官联系,经法官许可后,可以对庭审过程进行报道。如果案件在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甚至可以进行现场直播。根据言论纠纷诉讼的实际情况,地方法院都有相关规定,患者及其家属应及时咨询当地法院的规定。
参加庭审或旁听庭审的患者家属或朋友需要携带身份证、户口本等证件。在法院的安检和登记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后,会发给旁听证,然后可以旁听庭审。在旁听过程中,要保持安静,不允许录音、录像、做记录等。旁听者没有原告资格,没有发言权,不允许发表言论或与他人争辩,只是旁听者。
然而,根据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时,不允许公开开庭审理。在这种情况下,除原告、被告、法官外,任何人都不允许参加庭审,包括新闻媒体。根据言论纠纷诉讼的实践,涉及个人隐私而不公开开庭的情况更常见,其他情况下的不公开开庭情况很少见。
2、身份审核
根据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在医疗纠纷诉讼案件开庭审理前,书记员应查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并宣布法庭纪律。审判长在开庭审理时核对当事人身份,宣布审判人员和书记员名单,并告知当事人有关的诉讼权利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提出回避申请。
在这一系列诉讼程序中,患者及其家属应认真听取法官和书记员的宣布。这些宣布实际上是患者及其家属在诉讼中享有的诉讼权利。在诉讼过程中,相关当事人的行为都是通过诉讼权利来实现的。
3、法庭调查、质证
当所有程序工作完成后,诉讼程序进入法庭调查阶段,法庭调查按以下顺序进行:
(一)当事人陈述、答辩:通常情况下,患者及其家属或代理律师会宣读起诉书,提出案由、诉讼请求、陈述案件事实及经过。建议由律师发言,对事实部分进行简明突出,避免冗长杂乱。患者及其家属在陈述时不要急于反驳对方的起诉,即使对方讲了谎话。
(二)告知证人的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根据实际情况,证人很少直接参与庭审程序。通常是以书面证言的形式提交给法庭。因此,在这个程序中,往往是宣读证人证言。在此之前,要准备能够证明证人身份和案件事实的材料。
(三)出示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如果患者及其家属在诉讼前收集了相关的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也可以在庭审过程中提交给法庭。
(四)对证据的质证:当原告和被告出示和提交相关证据时,对方有权对证据的真实性和关联性进行质证。在质证过程中,法官会向双方提问,并可以在庭审后调查取证,核实证据的真实性和关联性。
4、诉讼中的法律权利
根据我国诉讼法的规定,患者及其家属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新的证据,并经法庭许可,可以向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发问。患者及其家属可以要求重新进行调查、鉴定或勘验,是否准许由法院决定。
如果患者及其家属对证人、鉴定人的证言或鉴定结论有异议,可以向法庭提出,并可以申请重新鉴定。然而,根据诉讼经验,这些人员往往不会直接参加庭审。医疗纠纷双方当事人直接质证证人证言和鉴定结论,确定其真实性和关联性。
5、鉴定程序
在进行上述程序后,法庭会委托相关的医疗事故鉴定机构或人身伤害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鉴定完成后,鉴定结论将交给法庭,法庭会宣读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医疗纠纷双方当事人对该结论再次进行质证,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如果鉴定结论对患者及其家属不利,可以申请再次鉴定。然而,如果患者及其家属无法找到鉴定机构明显违反法律事实的原因,法官通常不会同意再次鉴定。因此,不要寄希望于再次鉴定,因为这样的申请在程序上存在障碍。
6、法庭辩论
在上述法庭程序完成后,根据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应进行法庭辩论,法庭辩论按以下顺序进行:
(一)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
(二)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答辩;
(三)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或答辩;
(四)互相辩论。
由于医疗纠纷的特殊性,双方往往在医疗技术事实认定上通过鉴定来确认,因此双方很少进行辩论。双方的代理律师通常更注重于法律适用、赔偿数额计算和责任分担。
7、最后意见
在法庭辩论结束后,审判长会按原告、被告、第三人的顺序征询各方的最后意见。最后意见是指是否坚持自己的观点,是否不改变诉讼请求。双方不应离题,避免冗长的抱怨。
8、调解及判决
根据诉讼法的规定,法庭辩论结束后,应根据法律做出判决。如果判决前可以调解的,可以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及时判决。调解不成才进入诉讼程序。因此,双方要求调解的情况很少。判决程序更为普遍。
通过以上详细介绍,我们了解到,通常情况下,上诉期为十五天,从患者及其家属接到判决书之日起计算。只有经过上诉期后的判决才具有法律效力,才可以申请法院执行。如果情况复杂,本网站也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进行法律咨询。
一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再次申请过程。申请人对先前鉴定的”诊治概要”、”分析意见”和”结论”表示不服,并详细列举了对鉴定结果的不同看法和依据。申请人认为鉴定结果不符合事实、不科学、不公正,特别是在医疗过程的常规遵守和告知义务履行方面存在问题。因此,申请
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及医疗行为责任豁免制度。医院对于医疗纠纷投诉有详细的接待规定和处理程序,包括病历管理、科室主任的职责、患者死亡后的处理、病历复印与封存、医教部门的角色以及答复患者的时限等。医疗行为豁免制度因医疗行业的高度不确定性和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
医疗事故鉴定结论的解读。鉴定结论需得到超过半数专家的一致意见,并详细记录每位专家的意见和讨论情况。专家鉴定组需综合分析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作用及患者原有疾病状况等因素,判定医疗过失行为的责任程度,分为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轻微责
定点医疗机构的申请书的撰写要求。包括填写方式、申请内容、机构类型选择、大型医疗设备清单的填写要求,以及提交时需附加的各种材料。同时,还提到了统计范围和单病种种类及价格目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