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针对法人或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应由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进行管辖。在医疗纠纷中,患者及其家属通常会将医疗机构、预防、防疫、妇幼保健等医疗组织作为被告。这些组织都具备“法人组织资格”,也就是经过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并颁发营业执照的单位组织。根据法律,这些组织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如果需要进行诉讼和赔偿,它们本身就可以承担法律责任。
因此,根据法律规定,患者及其家属在解决医疗纠纷时应前往医疗机构所在地的法院进行诉讼,这个法院被称为“管辖法院”。具体来说,如果医疗机构位于某县,就应到县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医疗机构位于某市,就应到该市的法院提起诉讼;如果该市是设区的市(如东城区、西城区、和平区等),就应到该区的法院进行诉讼。
此外,我国诉讼法还遵循“原告就被告”的原则,也就是以被告所在地为基准。患者及其家属不应认为在本地诉讼方便就到就近的法院立案诉讼。例如,如果患者及其家属认为患者的死亡是由于甲医院使用了乙药材公司提供的不合格药品导致的,打算将甲医院和乙药材公司一同告上法庭。根据《诉讼费》的规定,如果几个被告的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的辖区内,各个法院都有管辖权。因此,患者及其家属可以向上述两家机构的任何一个管辖法院提起诉讼,两家法院都有权受理案件。
然而,患者及其家属不应利用这一点来“耍小聪明”,即在两家法院都立案诉讼,然后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判决。根据《诉讼费》的规定,如果患者及其家属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最先立案的法院将管辖此案。如果后立案的法院发现该案已经在其他法院立案,它会裁定将案件移送给先立案的法院。这样做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诉讼费用。
在立案后,如果被告医疗机构已从甲区搬迁至乙区,而乙区的法院恰好有熟人,患者及其家属可能希望将案件转移到乙区的法院审理,这样会对他们的诉讼有利。然而,根据我国诉讼法的规定,一旦案件受理,受诉人民法院的管辖权不受当事人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变更的影响。有管辖权的法院一旦受理案件,不能以行政区域变更为由将案件移送给变更后有管辖权的法院。
在医疗纠纷中,法律的最大体现在于“公平”。患者及其家属在遭受身体伤害后,最希望得到法律正义的“公正”对待。因此,他们不仅要担心自己是否会受到不公正对待,还应避免将对方置于“不公正”的地位。既然双方都选择通过法律方式解决纠纷,就应严格遵守法律的“游戏规则”。
江西省丰城市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吴某因胎儿状况异常要求剖宫产,但医院延误手术导致新生儿死亡。法院认定医院应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并判决赔偿原告合计106892.88元。
一起医疗事故案例,患者因消化道出血严重住院仅14小时便离奇死亡。患方指控医方未进行失血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起诉法院。律师根据医方提供的资料分析,医方存在多项医疗过错,包括未诊断低血容量性休克、未进行规范治疗、未履行告知义务等。经治医生的医疗过错与患者
原告刘某因医疗事故导致的三尖瓣前瓣腱索断裂等健康问题。刘某在西京医院就诊时因医师操作不当导致术中损伤,并因医院隐瞒病情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经司法鉴定和西安市医学会鉴定,西京医院存在医疗过失并承担主要责任。虽然西京医院对鉴定结果提出异议并申请第三次鉴定
湖北省竹山县胡月英老人因医疗纠纷而引发的争议。胡月英因胸背疼痛在县人民医院被诊断出患有胆结石等疾病并转入县中医院接受治疗。手术中发现胡月英先天无胆囊,引发家属对医院误诊的质疑。医院坚持认为没有过错,双方产生纠纷。竹山法院已受理此案,将依法公正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