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诉是指将诉状提交给有管辖权的法院立案庭。
立案审查是指当诉状符合立案条件时,法院通知当事人在规定期限内交纳诉讼费,交费后立案;如果不符合立案条件,法院裁定不予受理。如果对裁定不服,当事人可以在规定期限内向上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一旦上级法院受理上诉,法院会在规定期限内将起诉状副本送达对方当事人,并要求对方当事人在规定期限内进行答辩。同时,法院会通知当事人进行证据交换,并在当事人申请的情况下,作出财产保全裁定并立即开始执行。
排期开庭是提前规定期限通知当事人开庭时间、地点和承办人。对于公开审理的案件,法院会提前规定期限进行公告。
开庭审理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宣判是指法院对案件进行判决。如果当事人同意判决,他们会自动履行裁判文书确定的义务,或向法院申请执行。如果当事人不同意判决,需要根据情况区分对待:
上诉人和被上诉人包括第一审程序中的原告和被告、共同诉讼人、诉讼代表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以及一审法院的判决认定其承担责任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上诉期间为不服判决的当事人为15日,不服裁定的当事人为10日,计算时间从裁判送达次日起。
上诉状必须以书面形式递交。
综上所述,医疗事故纠纷的立案程序包括起诉、立案审查、排期开庭等步骤。起诉应以书面起诉(起诉状)为原则,口头起诉为例外。如果当事人对一审判决结果不服,可以在法定期限内依法提起上诉。
一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再次申请过程。申请人对先前鉴定的”诊治概要”、”分析意见”和”结论”表示不服,并详细列举了对鉴定结果的不同看法和依据。申请人认为鉴定结果不符合事实、不科学、不公正,特别是在医疗过程的常规遵守和告知义务履行方面存在问题。因此,申请
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及医疗行为责任豁免制度。医院对于医疗纠纷投诉有详细的接待规定和处理程序,包括病历管理、科室主任的职责、患者死亡后的处理、病历复印与封存、医教部门的角色以及答复患者的时限等。医疗行为豁免制度因医疗行业的高度不确定性和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
医疗事故鉴定结论的解读。鉴定结论需得到超过半数专家的一致意见,并详细记录每位专家的意见和讨论情况。专家鉴定组需综合分析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作用及患者原有疾病状况等因素,判定医疗过失行为的责任程度,分为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轻微责
定点医疗机构的申请书的撰写要求。包括填写方式、申请内容、机构类型选择、大型医疗设备清单的填写要求,以及提交时需附加的各种材料。同时,还提到了统计范围和单病种种类及价格目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