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证券法 > 证券法法律法规 > 证券法法规 > 证券常识:上市公司收购的程序和规则

证券常识:上市公司收购的程序和规则

时间:2023-11-07 浏览:2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37443
大家都知道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上市公司之间的竞争的结果就是破产、合并和收购等。上市公司的收购是有多种方式而且需要必要的程序过程的,那么,上市公司收购的程序和规则是什么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浅要的分析一下上市公司收购的方式和规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市公司收购的方式

协议收购

1、达成协议后,收购人必须在3日内将该收购协议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及证券交易所作出书面报告,并予公告。在公告前不得履行收购协议。

2、采取协议收购方式的,收购人收购或者通过协议、其他安排与他人共同收购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达到30%时,继续进行收购的,应当向该上市公司所有股东发出收购上市公司全部或者部分股份的要约。

要约收购

1、定义: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投资者持有或者通过协议、其他安排与他人共同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达到“30%”时,继续进行收购的,应当依法向该上市公司“所有股东”(不是部分股东)发出收购上市公司“全部或者部分”股份的要约。

2、公告:收购人在报送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之日起15日后,公告其收购要约。

3、期限:不得少于30日,并不得超过60日(30≤X≤60)

4、撤销:收购要约确定的承诺期限内,收购人不得撤销其收购要约。

5、变更:收购要约届满15日内,收购人不得更改收购要约条件。(经批准,可变更)

6、适用:

a、收购要约提出的各项收购条件,适用于被收购上市公司的所有股东。

b、采取要约收购方式的,收购人在收购期限内,不得卖出被收购公司的股票,也不得采取要约规定以外的形式和超出要约的条件买入被收购公司的股票。

上市公司收购的程序及规则

要约收购程序及其规则

1、持股5%报告制度

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投资者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的5%时,应当在该事实发生之日起3日内,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证券交易所作出书面报告,通知该上市公司,并予以公告。在上述规定的期限内,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投资者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5%后,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其所持该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比例每增加或者减少5%,应当依照前款规定进行报告和公告。在报告期限内和作出报告、公告后2日内,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

2、持股30%继续收购时的要约

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投资者持有或者通过协议、其他安排与他人共同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达到百分之三十时,继续进行收购的,应当依法向该上市公司所有股东发出收购上市公司全部或者部分股份的要约。收购人必须事先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报送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还应当同时提交证券交易所。收购人在报送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之日起15日后,公告其收购要约。收购要约的期限不得少于30日,并不得超过60日。

3、终止上市

收购要约的期限届满,收购人持有的被收购上市公司的股份数达到该公司已发行的股份总数的75%以上的,该上市公司的股票应当在证券交易所终止上市。

4、股东可要求收购人收购未收购的股票

收购要约的期限届满,收购人持有的被收购公司的股份达到该公司已发行的股份总数的90%以上时,其余仍持有被收购公司股票的股东,有权向收购人以收购要约的同等条件出售其股票,收购人应当收购,收购行为完成后,被收购公司不再具备公司法规定的条件的,应当依法变更其企业形式。

5、要约收购期间排除其他方式收购

采取要约收购方式的,收购人在收购要约期限内,不得采取要约规定以外的形式和条件买卖被收购公司的股票。

6、股票更换

通过要约收购方式获取被收购公司股份并将该公司撤销的,为公司合并,被撤销公司的原有股票,由收购人依法更换。

7、收购结束的报告

收购上市公司的行为结束后,收购人应当在15日内将收购情况报告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证券交易所,并予公告。

协议收购程序

1、订立协议

采取协议收购方式的,收购人可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同被收购公司的股东以协议方式进行股权转让。

2、报告与公告

以协议方式收购上市公司时,达成协议后,收购人必须在3日内将该收购协议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及证券交易所作出书面报告,并予公告。在未作出公告前不得履行收购协议。

3、保管股票与存放资金

采取协议收购方式的,协议双方可以临时委托证券登记结算机构保管协议转让的股票,并将资金存放于指定的银行。

4、更换股票和收购结束报告同要约收购。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虚假陈述和信息误导行为的定义及主体

    虚假陈述和信息误导行为的定义及其主体。虚假陈述和信息误导行为主要指在证券市场中,行为人对相关事实、性质、前景等作出不实陈述或诱导,导致投资者受骗。涉及主体包括国家工作人员、新闻传播人员、证券交易服务机构等。为维护市场秩序,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禁止

  • 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

    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的范围,包括发行人相关人员、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相关人员、发行人控股公司相关人员、职务相关人员、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相关人员以及相关机构人员和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人员。在内幕信息公开前,这些人员不得进行买卖证券、泄露信

  • 认真进行投资前的风险评估

    投资前的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介绍了宏观和微观方面的分析内容。同时提出了规避和控制风险的三大投资原则:债券投资期限梯形化、债券投资种类分散化和收益与风险匹配原则。文章还介绍了运用有效的投资方法和技术进行债券期货交易套期保值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进行风险收益分析

  •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令 第101号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为了规范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相关活动而发布的若干规定。该规定旨在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并维护证券市场秩序。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包括沪*通和港股通两部分,双方市场需要遵循现行的交易结算法律法规,并由各自市场的证券监

  • 证券上市的条件是什么
  • 公司上市的要求有哪些
  • 上市公司的定义是什么
证券法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