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权是一种以确保债务履行为目的而在债务人或第三人的财产上设定的物权,属于他物权或限制物权的一类。常见的担保权包括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与使用益物权不同,担保物权的重点在于确保债务的履行,因此也被称为"价值权"。担保物权的标的物必须具有交换价值,而其价值形态的变化不会影响担保物权的存在。担保物权具有物上代位性,即当担保物权的标的物变化为其他形态时,担保物权以变形物为客体。担保物权的存在是建立在债权的基础上,并具有附随性。
根据合同约定,一般会规定保证期间。如果合同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那么保证期间为主合同债务履行期届满后的六个月。
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内必须向债务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这是实现一般保证权的前置程序。只有在主合同纠纷经过审判或仲裁,并且经过强制执行后仍无法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才会承担保证责任。提起诉讼或仲裁必须在保证期间内进行,否则债权人无法采取行动,保证人也将免除保证责任。
债权人可以在向债务人提起诉讼的同时将保证人列为共同被告,但是法院在判决时会明确指出,只有在对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后仍不能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才需要承担保证责任。
如果在向债务人提起诉讼或仲裁,并经过强制执行后仍无法履行债务,债权人可以单独向保证人提起诉讼,由法院或仲裁委员会裁决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需要注意保证诉讼时效的法律规定,即在判决或裁决生效之日起两年内提起保证诉讼。
我国关于担保人责任分担的法律条文,对于承担了保证责任的保证人能否向其他连带共同保证人追偿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连带共同保证中,未约定保证份额的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已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人有权向其他连带保证人追偿其应当承担的份额,不受债权人是否向未承担责任
债务转移中保证人的责任问题。当债权既有保证人的保证担保又有物权担保时,保证人对除物权担保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在主债务未受清偿时,优先实现物权担保来满足债权。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会导致保证人在相应范围内免除保证责任。通过案例分析了这一过程的具体运作。
中国担保法关于债务人与担保人责任分割的问题。担保人的保证责任分为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在一般保证下,保证人在特定条件下可拒绝承担债务;而在连带保证下,债权人可要求保证人独自承担债务。债务人与担保人的具体责任分割取决于担保合同中的约定。
保证责任的时间限制,包括保证期间的作用与效力以及保证期间的确定。保证人有三次逃脱承担保证责任的机会,若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内未依法主张权利,则保证责任消灭。保证期间的作用在于督促债权人积极行使债权。此外,还介绍了保证期间的性质,如除斥期间、不变期间等。